「海」,你今天好嗎?想了解一些人事物,最簡單的就是將自己投入那個環境。
台灣人不了解海,越不了解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排斥。人要愛上前一定有三個不同的歷程:「親近她、了解她,才有機會愛上她」。就像今天在路上看到一位很漂亮女生,不會一開口就說:「請嫁給我好嗎?」我相信一定會被當瘋子,立刻打電話叫警察把你抓走。如果真的對這個女生有好感,應該要先去親近她。譬如先要個Line、要個Instagram,找話題聊聊天,看有沒有機會看個電影約個會。才有機會更了解她,才有後續的發展機會。
對於海不也是這樣嗎?有些人很常在陸地上講海洋,開口閉口都是「我們要愛海、我們要保護海洋」,講的振振有詞,但自己根本就不去海邊,一個不去海邊的人,有什麼資格說愛海?
2019 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計畫叫「環台潛旅」—帶領國外的作者Simon 看見台灣,並藉由他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看見台灣。
旅程的最後一站來到綠島,那天我們的船停在「公館港」進行水面休息,剛好有一群公館國小的小朋友在上游泳課,詢問之下才知道, 原來他們畢業之前必須划獨木舟環綠島一圈,還要潛水到水裡面拿畢業證書。種種行為都讓我深深感動,這才是真正的愛海。我相信一旦把海當作玩樂的所在,會看見更多她美麗的地方和遇到的問題,建立這樣的關係後,才有機會讓更多人愛上海洋。
接下來跟大家聊聊有哪些方式可以接觸大海,以及水肺潛水、自由潛水、浮潛這三種我們常常聽到的潛水活動,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是水肺潛水?
「水肺潛水」指的是「SCUBA」(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自給式水中呼吸器)。
聽起來是不是很複雜啊?簡單來說水肺潛水是背著氣瓶到水裡面,可以輕鬆的用嘴巴呼吸,每次潛水的時間大概30到40分鐘,當然還要看深度和潛水狀況。
上課的內容主要是如何使用身上所有的裝備(BCD 浮力控制裝置、調節器、面鏡、蛙鞋等等......)和緊急應變狀況,這整組裝備和配重加起來大概20公斤左右。會有較多的時間看看水裡的生物,並利用BCD浮力控制裝置調整浮力,進行達到中性浮力,體會無重力的感覺。
小重點1
潛水所用的氣瓶裡面的氣體,跟我們在陸地上呼吸的空氣一模一樣。只是經過壓縮和過濾而已,千萬不要稱為「氧氣瓶」。
小重點2
水肺潛水是使用壓縮空氣,千萬千萬不能憋氣,一旦憋氣了又同時上升,體內的壓縮空氣,會因為波以耳定律變大(壓力變小,氣體體積變大),肺部就有可能受傷。另一個會影響的是單次潛水12個小時後才能坐飛機,重複潛水18個小時後才能坐飛機,防止快速到高海拔的地方,造成體內氣體急速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