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筷子不是用來吃飯!歷史課本沒說的真實用途曝光,放錯位置恐對皇帝不敬

2023-08-08 17:04

? 人氣

其實筷子在發明之初,並不是用來吃飯的。 (示意圖/取自photo-ac)

其實筷子在發明之初,並不是用來吃飯的。 (示意圖/取自photo-ac)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梜提。華人用餐時,大部分都會使用筷子,但其實筷子在發明之初,並不是用來吃飯的,而是用來夾取湯食中的菜和肉。中國歷史教授馮小波指出,在《周禮》中對筷子的使用方式有極為嚴格的規定除功能以外,連擺放的位置都有講究,必須橫放於桌面,直到宋代以後才轉變為直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古代的筷子不是用來吃飯!真實用途曝光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梜提。用於將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或者用作炊具。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以及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中國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副主任馮小波表示,筷子和湯匙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史前時期就挖掘過這兩種餐具的遺存,但數量較稀少,「事實上一開始餐具是『三種一組』,包含湯匙、筷子及叉子,但後來發現叉子的作用有限,於是逐漸在餐桌上消失,形成現在華人經常使用的『兩種一組』餐具」。

馮小波續指,湯匙和筷子是在同個時期被發明出來的,主要與農耕文化相關,古人拿到食材後會做成乾食和羹食兩類食物,但無論哪種,剛出爐時總是特別燙,必須使用工具才能享用;乾食又稱「粒食」通常以湯匙食用,筷子則是用來夾羹食內的菜、肉等物,起初是用兩枝樹枝做成,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筷子,又稱作「箸」。

最後,馮小波強調,中國古代對於筷子的使用方式相當嚴格,根據《周禮》規定,筷子不能用來吃飯,而是專門用來夾羹食當中的菜和肉,且擺放的位置也有講究,必須是橫著放置在桌面上,直到宋代以後才轉變成直放。馮小波提及,明太祖朱元璋和官員唐肅用餐時,唐肅採取《周禮》規定,橫著將筷子放置在碗上,以示對朱元璋的尊重,但此舉反而激怒朱元璋,把唐肅直接發配到濠州」。

筷子的完整歷史

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至今仍無從考證。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只有少量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來看,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韓非子·喻志》中古筷稱櫡,從此字從木從竹來看,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筷子多為木質筷和竹筷,櫡的簡寫為箸,因古代最早的烹飪方法,肉類多用烤的方式,菜則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所以古筷名箸實在非常貼切。筷子有竹製,亦有木頭、金屬、象牙與塑料等材質

1.《韓非子·喻老》曾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可見當時商朝末期已經有用象牙製品來做食具

2.《禮記·曲禮上》也有「飯黍毋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

3.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注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

4.漢代司馬遷《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兩漢又出現了「筯」字。

5. 在隋唐時期,人們流行將飯菜擺在桌子,坐在椅凳上來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夾菜,用羹子勺飯當時民間用銀制筷子很普遍,宮廷多用金製的。筷子從古代就流傳至鄰近國家,當今已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多個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

6.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云:「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

7.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

8.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9.《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承認「筷」字

10.曹雪芹《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資料來源:餐具三件套,为什么中国人独独钟情于筷子?《禮記》

責任編輯/ 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