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種種,讓許多人認為現在的社會,已越來越難靠「個人的努力」出頭天,而階級差距也會因此越來越──甚至,處在「階級」下層的人,基本上已註定永不得翻身。
大我不等於小我,你可以不當那個平均數字
但是,「窮人越來越無法翻身」的情況,是真的嗎?就算是真的,難道這就代表大家的人生,因為大環境而註定被制約了嗎?
我們暫且先把「階級僵化」這個論述擺一邊。重新來談談幾個概念──
第一個,是「平均數字」的概念:只要國中的時候考過試,應該都知道,「平均」,代表著「整體」的情況。
例如,一個班級的國文段考「平均」成績不及格,代表著這個班「整體」的國文程度是有待加強的,這點無庸置疑。但這個「平均數」對個體──也就是班上個別的同學來說,有怎樣的意涵呢?
當我們中學段考完,聽老師說全班平均不及格時,會哀號著說:「完蛋了!我肯定也沒救了」嗎?我想多數人,應該都是先等考卷發回來,看看自己的分數,才能判斷考得是好是壞吧!
那為什麼,面對「整體」社會、經濟情況這種「平均」概念時,大家卻很容易會把「整體」跟「個體」混淆呢?
全班成績平均不及格,對你而言可能有三種結果:一是高於平均、二是等於平均、三是低於平均。
我們還是有機會可以成為那「超過平均」的人,而不是被總體環境限制住,說著「啊,大環境這樣,我也沒辦法」,不是嗎?
窮人真的無法翻身嗎?
接著,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階級概念:
回頭看「階級僵化」跟「階級複製」這個一體兩面的議題──當人們高喊:「社會改變了,不像『以前的人』可以透過努力翻轉人生;現在有錢人就是更有錢,窮人只會更窮⋯⋯」時,這種悲觀論點,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不管從認為歷史是不斷重演的「歷史循環論」;還是人類社會演進是越來越好的「歷史進步論」來看,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說法。
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難道上一代(或上上一代)就真的『比較可以』靠自己努力出頭天嗎?上一代的大環境就是人間仙境,沒有階級僵化跟階級複製的問題嗎?」
其實所謂的「權貴」一直都在,菁英階層也一直都會複製。別忘了,以台灣來說,當年光是「省籍」、「出身」、「家屬有沒有不良紀錄」等因素,就可能直接影響一個人求學、就職的機會。
那為什麼,我們還總是覺得老一輩的人比較幸運比較好,甚至能夠「翻身」的成功案例,是理所當然的呢?
或許是因為,嬰兒潮世代的他們「整體來說」特別幸運──剛好經歷到二戰後重建下,全球景氣的復甦與狂飆──亞洲各國包括台灣在內,也都經歷過那段從殖民地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製造的時代,國民們的「平均」收入,也有大幅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