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大部分的亞洲國家,看到男孩子在廚房裡玩著玩具烤箱,或許會有人責罵說是女孩子玩的東西。但對於斯堪地父母來說,在考慮孩子是「男孩或女孩」之前,會先考慮孩子「對什麼有興趣」。我們家的大兒子也是從小就喜歡烹飪,即使現在已經是個青少年,對烹飪的興趣仍不減,偶爾回來家裡,也會下廚大展手藝。斯堪地孩子們不會拘泥於固定的性別角色,反而擁有多樣化的價值觀,因此也活得更自在、更快樂。
我們鄰居家有個九歲的小女孩卡塔莉娜,則剛好和飛利浦成對比。
卡塔莉娜喜歡穿牛仔褲,喜歡在校園裡用木板或木棒蓋小木屋。她的父母不希望女兒在意周遭人的意見,而希望她能擁有自己主觀的看法,充分發揮能力,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而且,卡塔莉娜在思考事情對錯之前,會先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小學三年級的卡塔莉娜班上,每個星期六會和六年級的學生一起吃中飯。六年級的學生們總是較遲才來,有一次,幾名男同學還插隊站在三年級小朋友的隊伍前面。到了下一週,卡塔莉娜就不肯善罷甘休了。她擋在插隊的男同學前面大吼:「不可以插隊!」嚇到了六年級學生,什麼話都不敢說,便退到隊伍後面去了。
卡塔莉娜就是所謂的「女中豪傑」!但在亞洲,女中豪傑這種話,有時很難讓人當成是稱讚,因為一般人總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文靜端莊」。卡塔莉娜能自在地表現自我,多虧有斯堪地父母們的教育方式,在作為一個男孩、女孩之前,先教孩子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當我還在韓國求學時,我記得教科書或童話故事裡的內容,總是男人在外面工作,女人在家裡做家事。於是男性該從事對外的社交工作,女性該專注於相夫教子和家務事的價值觀,便在無意識中影響孩子們的想法。
再者,過去學校也會在教學上以女學生上「家事課」,男學生上「工藝課」的方式分科,教導他們固定的性別角色。但在瑞典,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沒有男同學、女同學的區別,而是統一教授木工或縫紉課。從小學開始,如果這學期選擇工藝課,下學期就得上縫紉課。
現今很多社會,都是建立在依性別來扮演不同角色的結構上。仍舊有很多父母,在對待女孩和對待男孩上,從說話的聲音上就有所不同。挑選玩具的時候,一定給女孩買洋娃娃,給男孩買小汽車。
遊戲和服裝也一樣。很多父母給女孩穿色彩豔麗的漂亮衣服,給男孩穿暗色、耐髒的衣服。因為他們認為,女孩子都是乖乖坐著玩,衣服比較不會弄髒。不,或者說他們希望如此。同樣地,他們也認為,男孩子就該多活動,所以給他們穿牛仔褲之類活動方便的衣服。這些父母覺得,男孩子不可以哭,要勇敢堅強;女孩子則要端莊,親切隨和。然而,如此固定的性別角色,對孩子們來說,會成為一種禁錮,壓抑他們自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