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儘管是要取代核、火電的乾淨能源,官方在發照時仍不敢大意,平均一件申請案要花上3年時間,確認風場能避免3大衝突。
尹俞歡/漢堡報導
「我們計畫2030年要有裝置容量15GW的離岸風力,意即我們需要3000支風機,這也代表會有3000個造成航運、鳥類遷移或海豚活動的障礙會出現,」德國經濟海域(Economic Exclusive Zone, EEZ)的守門者是德國聯邦海事及水文機構(Federal Maritime and Hydrographic Agency, BSH),負責所有德國海域的利用及維護。面對離岸風電前來叩門,負責海洋規劃的諾特博士(Dr. Nico Nolte)當年為了解決海上可能出現的3種衝突,可是和同事傷透腦筋。
衝突1》風機施工噪音 可能危及鯨豚生命
好比海上風機在打樁時的噪音,就是一項可能造成海豚永久失聰的致命威脅。風機為了要能在海中屹立,必須讓重達500噸的基樁連續敲打海床數千次,才能確保基樁嵌入海床。然而,基樁重擊海床,會產生超過200分貝的噪音,比飛機起降還要吵。這些連人類都忍受不了的音量,對於在海中仰賴聽力覓食及移動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來說更是危險。德國自然保護聯盟(NABU)即曾發表聲明,指出當水中噪音低於160分貝,可能造成海洋哺乳類動物行為改變;超過160分貝,更容易讓海洋哺乳類動物永久喪失聽力、無法覓食。
為了確保鯨豚生存空間,BSH先是依據Natura 2000、一部近似台灣《國土管理法》的法案,劃出絕對不准安裝風機的鳥類保育區、海洋哺乳類保育區及藻礁、沙岸。在保育區以外的可開發地區,BSH也設下全歐盟最嚴格的防噪規範,強制業者一定要在打樁時使用能至少降噪12分貝的隔音氣泡(bubble curtain),並搭配其他防噪設備,讓以樁柱為圓心的半徑750公尺內噪音能低於100分貝。此外,業者在開始打樁前,也必須先施放警示音驅趕附近的生物;打樁時也要即時監控海底音量及附近海洋生物的動態,一旦發現任何狀況,就要立即停止施工。
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German Offshore Wind Energy Foundation)執行董事安德烈.華格納(Andreas Wagner)估算,德國政府規範的防噪措施,平均會為一個風場增加2000至3000萬歐元(約6億新台幣)的成本,「但這是我們的政治決定,我們決定要額外花心力去做這些環境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