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夏爾的社區風場機制,讓所有取之於當地的資源都能回饋居民;良好的風力帶來的電費收入,也讓入股的居民每年享有10%以上的投資報酬率、比退休基金還有保障。
尹俞歡/夏爾報導
2011年海嘯浪頭捲進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時候,整個德國還在黑暗與清晨的交界半夢半醒。當太陽升起、電視開始播報遠方的災難後,距離中部林根(Lingen)核電廠僅60公里的小鎮夏爾(Scharrel),開始瀰漫濃濃的焦慮,鎮上1萬2千名居民無一不擔心某天同樣的災難可能也要在家門前上演。
隨著聯邦政府宣布2022年全面廢核、所有核電廠提早除役,居民們的擔憂總算找到出口。但他們也並非坐等政府出手相救。就在福島核災過後2年,24支風機、總裝置容量達72MW的夏爾社區風場正式啟用,憑著鄰近北海的優異地理條件,風場每年產電2百萬度,可供應2萬5千個家庭所需的電力。更甚者,在政府的保證收購制度下,風扇葉片每轉一圈,投資風場的居民荷包就能進帳。
州政府新規定 新建陸域風場須與社區合作
即使是再生能源大國,德國境內也不是每個人都歡迎風場。對許多民眾來說,風機就立在自己家旁邊,所有的噪音、葉片轉動造成的陰影、甚至是倒塌的風險都由居民承受,但售電的收入卻全由業者拿走,嚴重的相對剝奪感,使民眾與陸域風場相關的抗爭層出不窮。
2009年下薩克森州(Lower Saxony)政府為了平息抗爭,要求所有新建的陸域風場都必須是社區風場,意即每座風場都要與居民合作興建、或是開放居民入股。夏爾當地的75名地主眼見州政府提出如此要求,遂興起經營風場的念頭,找上社區裡最有公信力的夏爾社區銀行(Scharrel Raifeisenbank eG.)行長蓋得.雷納(Guido Reiners)幫忙。
簽約過程公開透明 大小地主條件相同
儘管地主自願要建風場,但每個人都還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謹慎的雷納先生參考全德國第一座社區風場洛爾(Lorrel)的經驗,以自己的公信力做為籌碼,花了6個月時間逐一拜訪75名地主,並說服所有土地大小不一的地主簽訂一紙條件相同的合約。過程宛如台灣都市更新中的權利變換,不同的是,在夏爾一切公開透明,75筆土地最後也在沒有任何爭議的狀況下順利轉移、做為風場建地。
雷納先生下一個要說服的對象,是夏爾鎮上的其他居民。為了讓居民能在決定支持或反對前先充分了解計畫內容,雷納先生在初步評估階段就先找來風機商Enercon辦說明會,向居民解釋風場可能會用哪種風機、安裝在哪、如何透過克服葉片旋轉造成的陰影及噪音問題。當民眾擔心的大小問題在一次次會議中得到解答,自然也沒有再反對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