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抗疫與民粹擠壓下的中國基督教

2021-02-24 07:00

? 人氣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此次輿情還直接劍指宗教官員與合法教會。從初始階段「石家莊市領導大意了」的指責,到中途要求宗教事務局局長辭職(因其並非「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而未能阻止「宗教發展」),輿論最後立足於指責合法教會「沒有承擔起道義原則」、「沒有積極向外布道而轉化非法教會」。當這一切落幕於「雙暫停」的實施,反而使得嚴格依照宗教政策法規行事的合法教會最終淪落為替罪羊。面對此種局面,官方神職人員大多保持緘默,或以「一言難盡」表達感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中國與梵蒂岡於2018年簽署主教任命臨時協議以來,已有六名地下主教轉化為合法主教,部分主教在祝聖時公開表示將繼續「維護教會獨立性」。並且,各天主教會已普遍使用「普世教會」作為身份認知;北京、上海等天主教官方網絡也開辟「普世教會」、「聖座消息」、「教宗方濟各」等專題。但由於中國宗教政策總體說來強調與國情特點相融合、與黨的領導相適應, 合法教會仍然受到大學生群體、城市精英群體的質疑或不信任。

除卻服從於體制的微妙因素,部分地方宗教官員「寧左勿右」、爭搶風頭的盲目「唯上」心理,也導致出現一些違背宗教教義的笑話乃至誤解(如在教堂內組織唱紅歌等)。並且,雖然官方神職人員普遍接受過十年左右的系統神學教育(包括與其他宗教的理解與「共融」等),近年來亦在人權文化建設、社會公平和諧等方面努力作出典範,但因嚴格的宗教政策法規,仍然無法向「登記地點」之外的公共社會傳授正確教理知識。這種宗教界內外互不相通的局面,無法克服或消除公眾社會的各種混亂性認知。

而當宗教問題出現紛爭時,政府通常的做法是頒發法令或條文進行禁止而非疏通討論。以部分地區大學禁止聖誕活動為例,其主要是基於《宗教事務條例》關於教育與宗教的分離原則(第41、44條),針對大學裡近年來較為活躍的「非官方傳教活動」。但由於執行過程缺乏透明性闡釋,也缺乏社會討論環節,反而導致民粹主義的升級。譬如去年某大學宿舍管理員於感恩節以巧克力慰問學生,反而遭受到學生關於「過洋節」的舉報,並且這一舉報甚至得到學校肯定。此類過猶不及的民粹主義行為,進一步造成人們對正常宗教活動乃至宗教政策的誤會。

綜上所述,當前「雙暫停」政策及其背景紛爭充分顯示:中國的基督宗教信仰已面臨80年代持續發展而來的一個轉折性節點,其面臨著民間輿論認知、國家宗教政策以及政府治理能力之間的張力。如何突破這一困境、妥善處理民粹民族主義與普世宗教的關系,無論對中梵關系的進一步正常化而言,抑或對基督宗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探索而言,均是一個值得重視、探討與持續性觀察的復雜問題。同時,這一問題無疑也塑造著公民社會關於「現代性」的氣質與認知。

*作者呂恆君(Hangkun Strian)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哲學博士、獨立學者,DVCS漢學學會會員。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