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中的拉扯,台灣的支點

2018-03-30 06:00

? 人氣

「早在近17年前,台灣的經濟就已經是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籌碼,現在仍是如此更加不意外。但這次美中談判最大的不同在於,美中想以關稅互相傷害對方,並互以投資限制為加碼的武器。」(美聯社)

「早在近17年前,台灣的經濟就已經是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籌碼,現在仍是如此更加不意外。但這次美中談判最大的不同在於,美中想以關稅互相傷害對方,並互以投資限制為加碼的武器。」(美聯社)

美國川普總統發起301條款,準備對中國高達600億的貿易項目提高關稅,以作為貿易逆差的制裁,甚至美國財政部更加碼提案限制中資投資美國的特定產業,顯然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美國也已經出手,就像日前的鋼鐵及鋁提高關稅一樣,吸引重要產業回美投資,加上貨幣政策的升息、財政政策的減稅等,引資回流策略,整體美國的經濟戰略佈局已經圖窮匕現,就看中國如何接招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其談國與國間貿易的重要性,或是談各種可能被課關稅的產品貿易對台灣的影響是優是劣,這些大國已經設定好、甚至已經有答案的題目,不如來看我們的戰略佈局應該在這當中,在無端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下,怎麼出題給大國們才能讓我們拿到最大、最長遠的戰略利益。

國際間談判「自由貿易」,從來都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貿易」,而且是為了不公平貿易,這是說,任何大國想的都是,如何讓自己已經有優勢的產業,把優勢延伸到它國,讓自己沒有優勢的產業能趁這個機會振衰起敝或轉型成功,降低失業問題的傷害。這就是大國貿易談判的本質,小國在這些框架或平台底下,最多就是配角、跑龍套的份,或者作為自由貿易的樣板,因為畢竟個別貿易量占比不大,不影響大國設定的大局趨勢。

當年我國加入WTO的過程,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明台灣已經跟所有會員國談好貿易條件,但美國就是不肯完成正式談判程序,而平白拖住台灣幾年,當年美國為的是中國堅持一定要比台灣先進入WTO,並以不加入為威脅,最終,中國在2001年11月10日談判完成,而台灣恰好在11月12日凌晨談完。

換言之,早在近17年前,台灣的經濟就已經是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籌碼,現在仍是如此更加不意外。但這次美中談判最大的不同在於,美中想以關稅互相傷害對方,並互以投資限制為加碼的武器。此時美中貿易戰,就是台灣最好的談判支點,亦即針對租稅與投資來跟美國合作並討價還價。

在馬政府時代,用「一中」交換的「中台租稅協議」,雖然已經完成談判,但始終沒有正式啟用,而美台的租稅協議則也始終沒有更新進展,這就是馬政府中了大國設定題目的陷阱,在談判上就沒有好的立基點,可以爭取到實質的優勢。如今,美中為了貿易反目,而且川普總統又是不可預測的,因此,這正是我們重新檢視台美租稅協議、以及爭取相互投資的最好時機。

台美的租稅協議,這不只可以抵銷美中關稅戰對台灣廠商的衝擊,而且高關稅畢竟違反WTO的精神,最多是短期的互鬥,但租稅協議卻是長期的結構性改變,可以讓台美在經濟與投資上面更加緊密,讓台灣可以擷取這次美國再工業化的果實,因此,以往先中後美的政策,應該調整成先美避中的談判策略,這才是上上之策。

在實質面上,我們已有輔以談判的武器,就是我們已經準備好的擴大內需政策,如前瞻基礎建設,以及五加二產業的投資項目等。我們可以用加強引進外資的項目,亦即我們在國內已經佈局的政策作為吸引談判的題目,並以此為爭取美台租稅協議的談判籌碼,藉此徹底改變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當初中國也是靠著租稅優惠來吸引台商)的經濟體質,並在新的投資項目上爭取美國的資金與關鍵技術加入,這是我們自己已設定好的題目,因此,從這個點出發才是正確看待美中貿易戰的方式,亦為為台灣趨吉避凶、取得經濟戰略高度,及謀取台灣在此戰役中最大利益的長遠之道。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麒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