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每一次都像在賭博!」理工男林宜標32年闖出的文創天空

2023-06-16 05:50

? 人氣

對於標哥而言,每一次選展覽主題都像在賭博,都是重新開始。(林宜標提供)

對於標哥而言,每一次選展覽主題都像在賭博,都是重新開始。(林宜標提供)

我喜歡看展,出國必到博物館、美術館報到,近年台灣的好展覽越來越多,只是怕人擠人,三度來台的兵馬俑、木乃伊展,我都沒去,讀了人稱「標哥」的林宜標所寫的《開展 藝術商業特展大解密》勾起了我當年沒看展的遺憾,也才知道,原來包括奧賽美術館、羅浮宮、太陽馬戲團、草間彌生、櫻桃小丸子…,只要想得到的展覽幾乎都是他辦的!他原是高雄工專電子科畢業的理工男,三十二年前,還沒有「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的時候,標哥進入了民生報編輯部活動組工作,當時主管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寫一篇四百字的新聞稿,「被改了三百字吧,滿江紅…」。一路走來,從聯合報系到中時報系,他總共辦了上百檔展覽和表演,新冠疫情後,更大膽從旺旺集團接下虧損的時藝多媒體公司。他的這本書被朋友形容為「高清無碼」,把這一行的各種幕後及眉角,甚至連辦展覽的預算表都大公開。我問:這麼多年的辦展經驗,可曾歸納出任何獲利方程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宜標(約43分鐘)

林宜標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32年來走了與理工完全不相干的藝文策展之路。(作者提供)
林宜標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32年來走了與理工完全不相干的藝文策展之路。(作者提供)

成功不見得可以複製 有如賭博的選展風險

2000年與歷史博物館合作的兵馬俑展,三個月吸引了105萬人,平均每天有一萬多人擠進史博館觀展,目前仍是難以被打破的台灣特展人數紀錄;2007年奧賽美術館的米勒作品首度來台,也吸引了六十七萬人,「我常常站在大門前看排隊人潮,真的滿爽的!民眾願意排這麼久隊伍來看我辦的展覽,成就感真的很大!」

2008年太陽馬戲團來台,演出項目極其繁複、籌備過程辛苦,足足可容納兩千五百人的帳篷運到台灣更是空前,當帳篷撐起的壯觀,現場升起加拿大和中華民國國旗,想到國際級演出可以到台灣來,一股驕傲自心中油然而生…。

我羨慕標哥所接觸都是美的、世界頂尖的藝術家和古文物,不過外人看不到的是,因為和國外的時差必須長時間日夜工作,每一次挑展覽主題都是重新開始,過去的成功不見得日後也會成功,過去失敗不代表以後不能做;「常一邊辛苦、一邊覺得很開心,但辛苦卻賠很多錢的展覽也所在多有,花了那麼多心力和金錢,心裡很難過,如,第二次長毛象展。第一次展覽時有超過100萬觀展人次,五年後的第二次長毛象展,來的是完整少女長毛象,卻是慘賠,可能是新鮮感沒有了。事後檢討,很多外在因素影響,這行,有點像賭博,是辛苦的事,必須有熱忱才能繼續往前走。」標哥說。

標哥歸納過去經驗,「高大上」的展覽相對有機會獲利。圖為2022達利展。(林宜標提供)
標哥歸納過去經驗,「高大上」的展覽相對有機會獲利。圖為2022達利展。(林宜標提供)

民眾的心很難抓,歸納過去經驗,「高大上」相對有機會獲利,如奧賽、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的展品,過去在台灣都獲利,知名品牌如草間彌生也深受歡迎,可是同樣知名的米羅大展賣得不好、畢卡索展也不好;成本高,人數未達一定程度就會虧損。「必須高大上、又得普羅大眾,大家看得懂…」。

三十二年來專心做辦展這件事,標哥眼見市場的興衰。重量級博物館展品豐富,每年都會策畫到世界各地巡迴,二十年前,台北算是亞洲重要市場,當時沒有中國大陸的角色,就連香港,民眾對藝術展的興趣也比較小,若要選擇三個亞洲城市展覽,東京、首爾之後,就是台北。不過,今日的上海、北京和深圳都舉辦很多展覽,標哥舉例:在台北辦莫內展,三個月吸引二十萬人,全票三百元,結束後到上海,吸引了四十萬人,門票一張一百人民幣,光是門票收入就差兩三倍。

曾在台北華山舉辦的Team Lab日本多媒體投影展,有二十萬人參觀,當時的全票三百五十元被罵貴,然而到了深圳是四十萬人觀展,門票兩百九十九元人民幣。「未來台北可能會被邊緣化,很多大展可能會遠離台北。」

「二十年前,民眾出國機會沒那麼多,不容易看到稀世珍寶,網路世代透過手機就可以看到文物,也不一定要看真跡,如今一個展三個月大概破不了十萬人…」。

從打工仔到創業老闆 新時藝長出新商模

一場新冠疫情,使得展覽和活動一度全部停擺,虧損的時藝多媒體公司被旺旺集團結束之際,標哥覺得關掉實在太可惜,又像賭博一樣,決定承接下來。「辦展需要大量資金,我到處找朋友支持,我的前老闆王文杉和蔡紹中總裁都成為公司股東,他們支持是對我的肯定。願意支持我的股東都說,阿標這輩子都在做這件事,他們投資並不是著眼於未來獲利,而是因為時藝多年來把國際上的優質展覽帶到台灣…。」

承接了原先虧損的公司開始創業之後,林宜標將日式老宅經營為文創餐飲空間,又走出了一片天。(林宜標提供)
承接了原先虧損的公司開始創業之後,林宜標將日式老宅經營為文創餐飲空間,又走出了一片天。(林宜標提供)

為了有足夠的現金流繼續營運,新時藝這幾年除了辦展以外,又長出新的經營能力,將雙北市和新竹多處昔日日式建築打造為有藝文氣息的餐飲空間,經營有成,讓標哥被朋友戲稱為「老房大亨」,近來吸引爆多人潮的大稻埕貨櫃市集,也是他的傑作。

不過,標哥說,展演是他事業的靈魂,他不會放棄這個靈魂。「我們仍不斷與國際接觸,希望能引進好的大展,目前正在談一個預計在2025年,要花七、八千萬,來自美國大型博物館的展覽。」

疫情之後,到底什麼樣的展覽會賣座,誰都不敢講,任何嘗試都要付很大代價。「以前有富爸爸,現在必需評估再評估,不會虧損才辦」。

三十多年職涯為國內兩大報系服務,林宜標也以新聞人自居,辦理普立茲新聞攝影70年和80年大展,令他感到驕傲。(林宜標提供)
三十多年職涯為國內兩大報系服務,林宜標也以新聞人自居,辦理普立茲新聞攝影70年和80年大展,令他感到驕傲。(林宜標提供)

當年的理工男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學習,成為藝術商業特展達人,標哥在昔日同學中是異類中的異類;升級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母校,頒發了傑出校友獎給他。「我以前在校的成績是低空掠過,但因為參與社團的經驗,進入民生報活動組、參與文創產業,希望學弟妹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在不同領域琢磨…」。辦展、成立中華文創發展協會、去學校教課、出書,標哥希望所做的這些事,讓更多年輕人從事文創工作。他心裡還有一個夢想:辦一場梵谷展。聯合報系曾舉辦過一次梵谷展,那時標哥做了一半就跳槽到中時報系,未來希望能和館藏最豐富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借展,到時,我一定不會錯過!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宜標(約43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