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林黛嫚─原本是要寫一本訣別書

2023-07-07 05:40

? 人氣

20230706-林黛嫚在南投涵碧樓文學步道,與她的文學地景合影。寫過許多小說的她,書寫自己的人生時卻無法虛構。(作者提供)

20230706-林黛嫚在南投涵碧樓文學步道,與她的文學地景合影。寫過許多小說的她,書寫自己的人生時卻無法虛構。(作者提供)

看了林黛嫚《彼身》書摘,就迫不及待想讀完全書。因為也有家人生病的經驗,書裡的描述又讓我回到那段陪病時光,想起坐在手術室外、一顆心提著直視那冰冷的螢幕,等待漫長的「手術中」何時才轉換成「恢復室」,以及攙扶掛著點滴架的家人在病房外的走廊繞圈,不知何時才能完全康復的不確定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久聞黛嫚姊大名,卻從未謀面,當我得知她連《彼身》新書發表會都沒有舉辦而願意上我的節目,心裡特別感謝珍惜這次相談的機會。準備訪問病中或大病初癒的人,心裡總有不捨與忐忑,直到她踏進錄音室,看到帶著淺笑的她膚色白潤透亮,大石頭才放了下來;抑住想抱抱她的衝動,聽她娓娓道出罹癌後此身已成彼身的感慨。透過最衷情的閱讀與書寫,她深入探究這場病的密碼、思索自己與原生家庭–父母親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作家以流暢的筆記錄這一道「被指定的人生課題」。

20230706-林黛嫚在錄音室為她的新書《彼身》簽名。(作者提供)
林黛嫚在錄音室為她的新書《彼身》簽名。(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黛嫚(約37分鐘)

寫下《彼身》之必要 原為訣別

一向怕熱的體質術後卻感覺異常寒冷,請先生為她穿上從來不穿的襪子,一直是朋友諮商的對象、為人解決問題,卻決定去做心理諮商;化療副作用讓她什麼也不能做,有一次得簽一個文件,手卻抖到連簽自己名字的力氣也沒有,這些全新的經驗在在告訴她,此身已成彼身,有如電腦重置。作家的筆在這段過程中沒有停歇,持續記錄病中細節,術後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寫作。「我想與親人、朋友分享心裡所想。書中沒有寫的是,書寫時覺得這是一本訣別書,像是生前告別式的概念,我不知道能否治癒?多久才會痊癒?假設我在手術台上就走了,或治療沒多久就復發、走了…,朋友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對他們來說太不公平,所以我要留下這部作品。」

確診以後,心裡有太多為什麼,過去許多場景,此時也因為疾病而有了不同意義。林黛嫚以寫小說的功力,由多年前與曹又方在加拿大望著深邃的瑪琳峽谷為《彼身》揭開序幕;因為當她聽到醫生說有腫瘤,形狀不規則、有腹水,心想不妙,在看第二位醫師的路上就想起多年前與曹又方在加拿大瑪琳峽谷的那個場景。「曹又方後來得了卵巢癌,她很努力與疾病共存,又活了十年,這段記憶回到腦中,當時我不會知道多年以後我們的命運會巧妙地牽連在一起…。」

20230706-林黛嫚與她心愛的黃金獵犬比比,術後回家看到比比,覺得牠解開了自己卡住的人生。(林黛嫚提供)
林黛嫚與她心愛的黃金獵犬比比,術後回家看到比比,覺得牠解開了自己卡住的人生。(林黛嫚提供)

林黛嫚的母親和兩個姊姊都因婦癌過世,但她對於癌症仍然不了解,直到親身經歷這一年的診斷、手術與治療,透過大量閱讀探索被稱為萬病之王的癌症:辛達塔.穆克吉的《萬病之王》、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以及《一個外科醫師的修煉》、《凝視死亡》等等。心理諮商師曾建議她參加病友團體,可是她不想知道別人生病的過程,也不想把自己生病的情形告訴別人。「參加病友團體意義何在?尋求支持?我可藉由閱讀得到支持。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以前早就讀過,但覺得是別人的事,現在讀覺得每一句都在講我;沒想到我原來拿健康王國的護照會換成疾病王國的護照,希望有一天趕快再換回來!」 

書寫、思索「被指定的人生課題」

「我一直不希望讀者把《彼身》看為『抗癌心路歷程』,它不只是我跟癌症接觸以後,治療、恢復、拿回健康王國的護照,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藉著這被指定的人生課題,去思考原生家庭對我的意義。」

醫師幫她做基因檢測,驗出她和明星安潔莉娜裘莉一樣有BRCA 1,也就是生殖系遺傳基因缺陷導致癌症發生。她想到父母親的人生功課:父親是長子,肩負傳宗接代的任務,母親嫁過來就是要生孩子,兩年生一個總共生了七個女兒,生到最後一個就生病了。「應該是生太多造成的,這就是她的命運。我爸爸想要個兒子,直到晚年失智時仍幻想自己有兒子,讓人想來心酸。我們每個人在世上都要對應各自的功課,怎麼去思考、去面對、怎麼去寫這功課,都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因為繼承原生家庭的基因密碼,《彼身》中的家族書寫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讀著讀著,感受林黛嫚是多麼努力地探尋生病的答案,這種基因密碼真的躲不過嗎?雖說癌症是基因遺傳,但家裡也並非每個姊妹都有癌症,為什麼是這個姊妹而不是那個姊妹?「只能用一句話小結:這就是我被指定的人生功課,在我一出生就註定了,只是在現在這個階段寫這個功課,妳要怎麼寫?能寫完交出去?不知道。但它就是我的功課。」

20230706-不斷思索原生家庭的意義,家族書寫在《彼身》佔很重要的一部分。圖為林黛嫚與父親、小妹合影。(林黛嫚提供)
不斷思索原生家庭的意義,家族書寫在《彼身》佔很重要的一部分。圖為林黛嫚與父親、小妹合影。(林黛嫚提供)

術後的病理報告,是罕見的輸卵管癌,「我現在都還在問醫生,真的沒有辦法早期發現嗎?醫生說妳為何不往前看?問這問題一點意義也沒有,往回看沒有幫助。」

其實她早就意識到婦科可能會是致命傷,每年健康檢查、定期看婦科,「一向滿注意身體健康。因為有子宮肌瘤,幫我接生的醫生說拿掉吧,生完小孩就沒有用了,詢問第二意見的醫師說不用,因為到了更年期肌瘤會漸漸變小。」

「十一月才看婦科醫師,照了超音波一切正常,三月發現有腫瘤;輸卵管很小,腫瘤應該是長沒多久就掉進腹腔,代表有近端轉移,被醫師判定是第三期。原本年度健檢因為疫情延遲了半年–一年半才做,但即使一年檢查,也可能半年前正常、半年後有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是被指定的人生課題。」

生病後,有些好朋友責怪她為何不小心,她苦笑說,已經整理了「問候癌症病人十大不該說」的金句。

唯有親身經歷 方知化療有如「海嘯」

黛嫚的小妹早她半年得了卵巢癌,理論上她應該很清楚化療對身體的強烈作用:「化療做完的前一兩天沒有副作用,大約第三天起的三、五天會非常強烈;三個星期打一次化療,就有十天是痛苦的、十多天是舒服一些的,稍可恢復正常生活。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發現,別人的敘述只是敘述,人們常說『感同身受』,其實不然。副作用強烈那幾天,只能躺著,連追劇也不行、滑手機也滑不動,如同海嘯來臨,被大水圍困、動彈不得。先生跟我說,妳什麼也不要做,只要好好活著!」這場劫難,也讓平時感情就好的夫妻,患難中更見真情。

去年十一月做完化療,目前正在吃標靶藥物,「我算幸運,這藥半年前還沒有,因為做過基因檢測,所以有健保給付,不然一年藥費兩百多萬,得吃兩年;這藥是修復我變異的基因,我問醫生是否吃兩年藥就完全好了?醫生也無法回答。」

20230706-做完化療,正在吃標靶藥物,近來林黛嫚常忘記自己生病,覺得自己都好了。(林黛嫚提供)
做完化療,正在吃標靶藥物,近來林黛嫚常忘記自己生病,覺得自己都好了。(林黛嫚提供)

吃藥的副作用是疲倦,常覺得昏昏沉沉,查了資料得知這屬「癌疲憊」,幾乎罹患每一種癌症都會這樣。「對付這種副作用的最好方法就是運動和社交,我今天來上妳的節目就是一種社交!」

她微笑著說:「最近一兩個月我常忘記自己生病了,覺得自己都好了,還問醫生要不要擔心復發的問題?醫生回:妳擔心也沒用!我看數據,這個病兩年半復發機率是75%,妳聽到不會很害怕嗎?但不論醫生或諮商師都說,不要管數據,妳自己覺得好就好好的!」

「現在我醒來時可以跟以前一樣的一躍而起,完全不同於化療時想下床都沒力氣,也許明天又生病了?明天的事明天再說吧!」

身為小說家,《彼身》的後記是〈本劇純屬虛構〉,寫過十本左右長短篇小說、至少一百個故事,林黛嫚面對自己的人生卻無法虛構,「我多麼希望這本書是虛構的,但這本書卻是我的真實人生,有趣的是,有讀者讀了還以為真是虛構的!」

接下來該可以面對讀者了?「我想,大部分的人看了書,也不用我解釋了,所以–應該可以了!」

「我的個性是開朗的,不是自閉、含蓄的,工作時也是面對大眾的多,這不是問題。」她笑著說。

20230706-作家林黛嫚的《彼身》一書,寫下自己如何探索罹癌這一道「被指定的人生課題」。(作者提供)
作家林黛嫚的《彼身》一書,寫下自己如何探索罹癌這一道「被指定的人生課題」。(作者提供)

訪問結束,望著她離去的身影,我真覺得她雖已成彼身,內心還是那個積極開朗的林黛嫚。聖經上有句話我很喜歡:「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在未來的路上,我們都無從預知人生還會出現什麼被指定的課題,但願能努力持守內心的平安,珍惜當下,「好好活著!」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黛嫚(約37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