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觀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民主優點之外的缺憾

2023-10-18 07:00

? 人氣

台式民主與延遲效應

台灣從1948年到1996年(共48年)是集中式民主時期,當時的總統、副總統是由國大代表選舉;從1996年到現在(共27年)則是普選式民主時期,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接投票產生。因此,台灣經歷過此兩類民主,而台灣經驗可做為比較二者優劣的一個例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集中式民主時期,可觀察到主政者非常重視人民福祉(民主的目的),且不論前期,在1968年到1996年之間集中式民主的後期,筆者親身經歷的惠民措施包括(可由維基百科或其他網站上找到資料):

1.建立初期的基礎建設:例如在70年代推行了十大建設,包含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一項能源建設。

交通、塞車、高速公路。(資料照/陳明仁攝)
高速公路為民國70年代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資料照,陳明仁攝)

2.產業升級:70年代先後成立了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鴻海、宏碁、華碩及絕大多數的半導體產業均成立於70年代;台積電及輝達(AI大廠)較晚,分別成立於1987年及1993年。

3.深化基礎建設:於1984年確立了十四項建設,包括公路擴展計畫、北捷建設計畫、鐵路擴展計畫、電力擴建、石油能源、電信現代化、水資源開發、防洪排水、都市垃圾等。

4.提升人民素質及健康保險:九年義務教育早在1968年就已實施;一代健保則自1988年開始著手規劃,到1994年完成全民健康保險法,並自1995年實施(二代健保則於2013年起實施)。

但許多事有「時間延遲效應」,效果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顯現(類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遺憾的是,多數人未考慮到此效應,以致會把集中式民主時期種樹的效果,歸諸於其後的普選式民主,公平嗎?

台灣在普選式民主時期,除了沒種甚麼樹之外,還惹了不少禍,例如兩岸政策、台獨政策、教育政策、能源政策、去中華化、做美國馬前卒以對抗中共、延長兵役時間,以及花費大量稅金購買美國軍火、準備在台灣本島布雷等。這些錯誤的政策只怕會債留子孫及禍延後代!

此外,經由普選式民主選出來的民進黨政府,常罔顧品格與人民福祉,例如假學歷、論文抄襲、萊豬、新冠疫苗、蛋荒、極差的公共建設等,再加上詐騙及毒品問題,社會已急速惡化,堪稱是對普選式民主的極負面示範,而對「民主進步黨」的黨名更是莫大的諷刺!

台灣在集中式民主時期則有截然不同的風氣,70年代以後的主政者如蔣經國、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不僅貢獻有目共睹,也十分清廉。老一輩若不健忘,應該還記得在1972年(51年前),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推行了十項革新,使政府的行政更為簡廉有效。

由以上的比較可知,台灣在48年的集中式民主時期,主政者的表現及操守遠優於之後27年的普選式民主時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