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觀點:馬英九訪中政治效應─聚焦「避戰謀和」!

2024-04-03 07:10

? 人氣

黃花崗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中國廣東省廣州發起的一場起義。起義中的死難者被同盟會會員潘達微組織社會力量安葬於紅花崗。民國成立後,農曆三月廿九日即為革命先烈紀念日。1943年國民政府將3月29日定為中華民國青年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4年又欣逢「黃埔建校百年大慶」,兩岸黃埔人「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黃埔軍校走過百年歷程,櫛風沐雨,無數黃埔愛國志士為了信仰、理想前仆後繼。今天,隨著歲月的流逝,黃埔軍校先賢先輩已經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歷史的記憶;但黃埔精神薪火相傳卻穿越時空,傳承至今,繼續散發著無窮的魅力,產生著久遠的影響。

黃埔軍校的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告誡廣大黃埔同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台灣還未回歸,國家尚未統一。民進黨「以武謀獨」、「倚美抗中」,註定與中華民族大義背道而馳。孫中山先生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就是說實現民族富強之路「中國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時、勢、法、理、義都在支持海峽兩岸實現國家統一。

焦點二:祭黃帝陵扭轉中華民族認同

蕭旭岑表示,4月4日上午,馬前總統將率全團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並預計在陝西停留4天。除了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門寺、大慈恩寺(大雁塔)、陝西歷史博物館及西安國家版本館,也將參訪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前往馬援祠及馬援墓尋根。

馬英九即將啟程的訪陸之行,特意安排至陝西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國台辦還使用了「尋根」,以及「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等詞作為形容,將馬英九此行對兩岸關係的政治性往上提高,有別於去年行程謹守「回鄉祭祖」的定位。

「祭黃帝陵」此舉在台灣歷史上可說具有相當高度的認同涵義。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復歸中國版圖的翌(1946)年,台灣仕紳林獻堂、陳逸松、丘念台、葉榮鐘等人,即組織「台灣光復致敬團」至陝西耀縣遙祭黃陵,強調「敬告中華始祖,台灣已重歸祖國版圖」。

筆者認為,對於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多年,不承認「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身份,甚至對「中國人」的認同拒而遠之。因此,馬英九此次帶領台灣年輕學子,飛赴陝西「祭黃帝陵」,延續了其前次在大陸期間不斷自稱「中國人」的做法,可望藉由「祭黃帝陵」進一步對台灣社會、尤其是台灣青年的認同「撥亂反正」,都讓這次訪問充滿了歷史內涵與政治象徵意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