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受納粹大屠殺、以阿戰爭等事件影響,戰後嬰兒潮世代所理解的以色列大體等於「猶太人的重要避難所」,是這個民族經歷2,000年流離苦難後,終於能回歸的應許之地。儘管這場回歸導致巴勒斯坦人大量流血,由此觸發了漫長的民族仇恨與衝突,但從數據來看,這代人還是更關注以色列的流血,認為這是猶太人「受迫害」的跡證;且當年的巴勒斯坦武裝一度有全球左翼支援,這在某些戰後嬰兒潮世代看來,實在不像手無寸鐵的弱者。
而上述認知也被X世代(1965-1979年出生)繼承,只是這代人出生在以阿戰爭尾聲、甚至是已經結束的時空,距離大屠殺也更有距離,對於所謂「猶太人被迫害」的感受已經不那麼強烈,卻也沒有發生顯著位移。而真正產生認知轉變的,則是再後來的千禧世代(1980-1996年出生)。
當千禧世代成長、開始形成對全球局勢的理解時,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義正好爆發,奧斯陸和平進程名存實亡,以色列侵吞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土地、剝奪水源、限制行動、審判不公、軍警濫用暴力的現象頻繁則出現新聞報導中。在這種情境下,關心全球事務的青年實在很難將以色列與「受迫害」的標籤相連結,因為現實環境怎麼看,都是巴勒斯坦人更適合這個描述。
這段認知轉變隨後也被Z世代(1997-2012年出生)顯著強化。這代青年不僅距離大屠殺十分遙遠,也沒有生活在以阿戰爭的歲月,更沒有經歷過1990年代以巴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的時空,沒有看過以色列左翼、巴勒斯坦溫和派,曾經為了和平共存而攜手合作。從他們有記憶以來,現實中的以色列就是個不公正的占領方,對加薩地帶執行漫長的不人道封鎖、多次發起攻勢遂行殺戮,對約旦河西岸的非法佔領更是肆無忌憚。
而Z世代基於成長背景所形成的「以色列是迫害者」意識,就跟戰後嬰兒潮世代認為「以色列被迫害」一樣,都是根深蒂固不易改變的認知。如今這種認知又受到美國兩股社會脈動的牽引,加劇了這次前仆後繼的校園反戰示威。
第一就是TikTok等社群媒體在年輕人中崛起。根據2022年4月公布的YouGov民調,被問及接收新聞的來源時,多數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的回答是CNN、MSNBC、FOX等有線電視新聞(56%)或ABC、CBS、NBC等廣播電視新聞(53%)及其相應網站。這兩種新聞來源也是45-64歲美國人的回答前兩名。
但到了30-44歲美國人,排名第一的回答變成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ddit、TikTok等社群媒體(37%),接下來才是ABC、CBS、NBC等廣播電視新聞(33%);到了30歲以下美國人,排名前三的回答則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ddit、TikTok等社群媒體(41%),《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報紙或新聞網(28%),以及YouTub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