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自1945年後最大的歐洲難民潮,不僅各界關注,歐盟各國更是焦頭爛額,想盡辦法達成解決共識。5日,歐盟各國外交部長聚首於盧森堡(Luxembourg),討論歐盟難民中心的設立地點,以及各國的強制性配額(mandatory quota);無奈會議室裡弱肉強食,各國之間各種利益角力只是不斷拖延會議,討論過程落入無限循環,始終沒有答案。
難民問題讓歐盟瀕臨分裂
這次的難民危機不僅僅撼動身為世界榜樣的歐盟的核心理念,更考驗歐盟當初成立的初衷-一個融合的大歐洲。
由於歐盟各國不僅國情不一,外交移民政策不同,各國對於這波難民議題態度也各異;德國向難民張開懷抱,法國在旁附合,英國則是隔著英吉利海峽,拿著「不在申根區」的擋箭牌,裝聾作啞,拒絕參與任何討論難民安置的計畫。
東歐四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波蘭則是拒絕承擔強制性難民配額,打出宗教牌,主張若是讓過多伊斯蘭信仰的難民進入,將會對以基督教為根基的歐洲社會造成威脅。除此之外,選票總是現實的,各國的高失業率,以及日升的反移民團體聲浪,各國領導人面對各自的選情壓力,即使想同情難民,有時也身不由己。
各國對難民議題的理念不僅不一致,還可能互相矛盾,沒有所謂「歐洲移民政策」或是統一的法規,只有歐洲各國一盤散沙的片段政策,以及補丁般的對應制度。
舉例來說,地理位置上,義大利與芬蘭雖相距甚遠,但是兩者在移民及庇護政策上卻很相近;德、法兩國在促進新移民融入這塊,則一向採取不同措施;瑞典與丹麥雖然是鄰居,也有著緊密的歷史關係,但是兩國的移民政策卻是南轅北轍。
針對不斷湧入歐洲的難民們,歐盟無法也無能統籌各國一同應對,使得難民問題擱置,越拖越嚴重。
難民中心難產
雖然允許敘利亞及部分北非難民進入歐洲,將有助於減少難民涉險渡海或跋涉抵達歐洲,源源不絕的難民人數對於歐洲各國卻如燙手山芋,是個沉重的負擔。
儘管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已指出,這波難民潮嚴重性遠甚過希臘債務危機或是歐元區危機,也不斷強調歐洲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承擔難民配額,歐盟至今仍未達成共識,或是提出實際可行的措施。
5 日在盧森堡的會議,原先希望藉由設立歐盟難民中心,作為解決難民問題的第一步,歐洲各國外交部長們卻在歐盟難民中心設立地點一事,無法達成共識。
這些難民中心主要是處理難民們的庇護申請,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表示希望這些難民中心能設在歐洲以外,離戰區及難民營較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