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到日本當院生、17歲在南韓取得職業女棋士資格的張正平,曾經如此形容日韓兩國圍棋環境:「要過好日子就選日本,要當一流棋士就留在韓國。」那裡人人都有為國家力拼世界第一的企圖心,因此打造出競爭激烈的修練環境。
成為職業棋士(晉升職業初段)以前,院生經濟靠家人支持,進道場、參加棋院比賽都要付費。一旦成功入段,參加職業賽不必繳費,棋士還能領到對局費,不過對手更強,贏棋難度更高,修練之路更加嚴苛,除了棋盤上輸贏,也得考慮收入問題。
台日韓棋士收入待遇差很多
日本職業棋士有基本底薪,女棋士一入段,薪水就接近九段棋士的薪資水準,除此之外,國內比賽多(女子圍棋賽也不少),一定等級以上的對局費豐厚,解說、代言等活動機會多,整體收入相當有保障,且職業棋士地位崇高,日本棋士比較能夠專心下棋。
台灣與南韓的職業棋士,沒有類似底薪保障。棋士必須靠比賽累積收入(獎金、對局費),或是轉型為教學、推廣型棋士,謀求其他出路。
南韓職業賽每年約16個,每場對局費約20萬韓圜(約新台幣6150元)上下不等,從預選到本賽(初賽、八強、四強、冠亞軍),對局費逐步調高。如果第一盤就輸了,比賽收入就是單場對局費,多贏(多下)收入才會好,棋藝高強的打到冠亞軍,獎金更加可觀。
南韓女棋士必須跟男性爭勝負
然若每次比賽都很快敗下陣來,對局費就不夠生活所需,得另外謀生。有機會贏得冠亞軍的棋士,就幾乎不教課,全心準備比賽。
南韓女子圍棋比賽很少,女棋士絕大多數時間,必須跟男棋士競爭,生存條件比日本女棋士艱困許多,必須在智力、體力都贏過男棋士,才能增加收入,就是這種激烈競爭環境,讓張正平自我激勵:想當世界冠軍,就必須留在韓國;想過得舒服就去日本。
殘酷環境也讓南韓人的職棋生涯,比日本棋士短,通常到30歲左右,就不容易維持一線戰績,當獎金收入不夠生活,很快就會淡出。不像日本棋士一輩子下棋為生,甚至有88歲老太太(山內壽子)打入本賽循環圈。
南韓棋士自信爆表、愛國心強烈
南韓的圍棋熱有2個契機:一是赴日本學棋的神童趙治勳,1975年開始縱橫日本棋壇;二是旅日後回南韓發展的曹薰鉉,1989年贏得第一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4年一度的應氏盃,號稱「圍棋奧運會」,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金(約新台幣1249萬元/ 4.4億韓圜),那是當時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
曹薰鉉凱旋歸國時,時任南韓總統盧泰愚,還陪他遊街接受民眾歡呼,成為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圍棋能為國爭光、又能致富的印象,從此深植南韓人心中。直至今日,南韓棋士仍個個心懷遠大夢想,人人要當為國爭光的世界第一。
曹薰鉉、以及他世界棋王弟子李昌鎬寫下的光榮紀錄,仍是後輩極力追求的目標,這讓他們在乎國家榮譽,更勝個人輸贏,最重要的是為南韓留下冠軍,而不是贏得獎金,他們對國家的愛,也會影響比賽與成績。
南韓棋士參加國際賽,壓力會比國內比賽高很多,與同胞對戰,輸了還不會那麼難過,但若與他國棋手對奕,壓力就會很大,甚至不擇手段,輸了就對不起國家,其他國家的棋士,感覺就比較著重個人表現。
圍棋基本規則....淺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