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老師說是過動兒,父母該怎麼辦?專家建議「先確認3點」再判斷要不要看診

2023-08-20 11:00

? 人氣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過動兒!需要立刻去看診嗎?專家建議家長先思考3點,再判斷下一步。(示意圖/翻攝自jcomp@freepik)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過動兒!需要立刻去看診嗎?專家建議家長先思考3點,再判斷下一步。(示意圖/翻攝自jcomp@freepik)

當有一天,老師對你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身為父母的你,該如何是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你早已懷疑孩子是過動兒,也聽老師這樣說,且不只一位老師這樣說時,自然需要求診一位願意認真瞭解孩子、傾聽孩子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讓你們一起找到能幫助孩子的好方法。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家長在毫無預兆之下,聽到老師說孩子是過動兒,要求帶去看診,這當下簡直如晴天霹靂,世界頓時變成黑暗;另外,也有些家長感覺錯愕,非常不以為然。

孩子被老師說「過動」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請先擦乾淚水,穩定情緒。接著,請先重新仔細思考,你所認識的這位老師,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是溫和、有耐心、循循善誘型的老師?是可以接納孩子各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舉措,是秉持開放與尊重態度,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老師?還是嚴肅、一板一眼、規矩多、要求嚴格的老師?又或是吹毛求疵、事事求完美、有點強迫性格的老師?甚至是脾氣起伏大、容易不耐煩的老師?

因為老師也是一個有著各種性格、特質的凡人。由老師的個性,來思量老師的標準,是否可能過度了?還是值得關注?

再來,究竟孩子的哪一些表現,讓老師會有這樣的認知?若從老師端知道孩子發生某些事件,請先不帶譴責、有耐心地詢問孩子,傾聽孩子。孩子每一個讓老師擔心的行為,也許背後都有老師並不知曉的緣由,因此讓老師錯誤解讀了孩子的行為。事後,就可以再和老師溝通,讓老師能更理解孩子。

不過,如果孩子之前的老師,從未懷疑過孩子有過動傾向,那麼,請詢問孩子以前的老師,他所瞭解的你家孩子,並請老師告知從過去的經驗中,與孩子互動最好的方式,好讓你能轉告現任的老師,可供老師參考。

其他,如孩子安親班的老師、美語補習班老師、各種才藝班的老師等等,都是可以諮詢的對象。

也請詢問孩子從小看診的小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就他們所認識的孩子,給你意見,以協助你提供老師其他面向的觀察。

以上,是理想狀態之下的親師互動。如果,老師願意聽進你的說明,而調整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那真是圓滿的結果,也可以想見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會改善不少。不過,現實往往無法如此美好、順利。

家長如何和老師溝通?該帶孩子去看診嗎?

教育專業者,難免有他多年教學經驗累積下的堅持。有些老師,不願接納孩子述說的理由,認為孩子是強詞奪理或說謊;也不願意學習其他老師的方式,因為他已習慣一貫的教學與班級管理的模式,如此進行多年,要改變,實在困難。

所以,許多家長和老師溝通後,會深感挫折。曾經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她和老師溝通到要「身心崩潰」!還有一位母親寫訊息給我,提到她被老師一再逼迫要帶孩子去看診到她想帶著孩子去尋短了!可見,家長承受壓力之巨大。

如果和老師溝通數次之後,老師仍然不動如山,甚至有些慍怒,我建議家長不要再有想改變老師見解的作為,也請體諒教育專業被家長挑戰,本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更何況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老師或許就是和你觀念不同。

如果孩子在學習和交友上,並沒有困難,你也完全不認為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情況。而遇到這樣的處境,請和孩子談,談他在學校開心嗎?喜歡上學嗎?喜歡同學嗎?喜歡老師嗎?上學最開心的是什麼事?最討厭的是什麼事?有些孩子上學的主要目的是和同學玩,對老師的評論並不以為意;有些孩子則對老師的另眼相看很敏感,甚至對老師產生敵意。家長宜根據孩子的感受,來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對於依然喜歡上學的孩子,若老師一再催促家長要帶孩子去看診,家長可以採取有禮貌的拖延態度。例如這樣回覆老師:「我們最近比較忙碌,會觀察一段時間,再看看,感謝老師的關切與費心。」「我們有特別詢問從小為孩子看診的小兒科醫師(家庭醫師),醫生的看法是孩子的表現並不明顯,建議我們再觀察一段時間,多多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我們會與老師一起協助我們的孩子,感謝老師!」等等。

不過,有些老師會說:「我們班上誰誰誰,還有誰誰誰,都去看診了啊!也吃藥了,現在表現多麼乖啊!」「這個真的沒有什麼,我的小孩也有看診吃藥啊!」如此的聲聲催促,讓家長實在很難拒絕帶孩子去看診。此時,就帶孩子去看診也可以,只是請選擇會認真和孩子談話、互動,瞭解兒童特質,對孩子包容度高的「對的醫生」。

當看診之後,連兒童心智科醫師也認為孩子並不需要服藥時,有些老師會再接再厲地要求父母:「這個醫生不好啦!我介紹另一位醫生給你,他一定會開藥!」請完全不必理會老師如此無理的要求,這位老師可能誤以為過動症的藥,是使小孩變聽話、乖巧的聰明丸。

但如果孩子已經討厭老師、討厭上學,長期處在不友善的學習環境中,對孩子是一種身心的摧殘,不利於學習,更可能讓孩子失去自信,內心懷著憤恨不平的情緒。此時,也許只好轉換學習的環境。我遇過許多孩子,在轉學之後,不僅不再被老師說是過動症,甚至重拾學習的興趣。

作者介紹|李佳燕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佳燕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因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反省調整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視。佳燕醫師對於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且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

另外,由楊力州導演監製、林皓申導演所執導的怪咖系列《還孩子做自己》紀錄片,完整紀錄佳燕醫師戮力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既定印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原標題: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父母怎麼辦?)

責任編輯/邱苡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