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明明很乖,長大為何會變殺人犯?父母偏心引發的殺機,他計畫10年跟全家同歸於盡

2023-12-11 15:53

? 人氣

此案的隔年,台中一個高一男生,因為成績優異的國二妹妹從國小開始飽受父母稱讚,成績普普的自己卻只有挨罵的分,而認為爸媽偏愛妹妹。於是趁著父母外出,兄妹倆獨處時,用木棍把妹妹打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起悲劇是否又是父母的偏心引發,並無正確定論。但從少年的表述所表現出的嫉妒、憤怒、沮喪,以及長久遭受貶抑的失落,顯見他對於自己的手足親情呈負面觀感。

請看見孩子的「好」

青少年階段原就處於身心變動劇烈的狀態,若在家庭、學校或是同儕團體中,覺得自己沒有被平等對待,可能更容易變得沮喪和自卑,同時也更容易陷入困境。國內多個縣市警局的少年隊研究少年觸法事件也確實發現,少年犯罪的動機之一,是認為遇到狀況時,大人未正確及公平地處理,而默默助長了偏差行為的規模。

即使這些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偏心」的負面經驗並未嚴重到讓人失序犯罪,但隨著出社會,開始擴大生活的社交圈時,容易引發對他人產生嫉妒和比較心態。

要如何減少孩子所感受到的「偏心感」?我認為有一個重點是「看到他們的好」,大方地給予讚美。

台灣的教育體制與家庭特性,對孩子的貶抑和指責遠多於鼓勵及讚美,尤其容易在學校因成績或行為表現,讓孩子「被區隔」成遭到忽視、或是資源較少的邊緣族群。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外貌、個性,都是獨特的。但教養難在針對不同的個性,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看在孩子眼中卻可能形成不公平或比較偏愛誰的印象。

然而透過鼓勵與讚美,能讓孩子更了解自己擁有的特質與價值,知道自己受到重視,自然不會產生嚴重的疏離與不公平感。在社會上,也因此減少了一個犯罪成因。

而減少一個少年犯罪,就是救起一個孩子。

作者介紹|戴志揚

(資深社會記者)現任「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得主。

花蓮長大的純樸孩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畢業後,踏入新聞界,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近27年。

以「台灣毒品氾濫探討」專題,獲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為此獎項有史以來,唯一以社會新聞獲頒「深度報導獎」的記者)。

本文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原標題:別忽視「偏心」引發的殺機—家人往往淪為家庭悲劇的犧牲品)

責任編輯/游舒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