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風傳媒閱讀露榭〈如果「福祿猴」由日本人設計,你還覺得醜嗎?自卑是台灣人的永恆魔咒〉一文,文中比較日本「醜比頭」與北市燈節主題「福祿猴」之設計美學,認為兩者之「醜」為同樣水準;故提出假設,認為「福祿猴」如果是掛名由日本人設計的,台灣人同樣會因文化自卑感而對之予以肯定。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日本文化精緻的人物設定
我其實無意吹捧日本文化,而且我對醜比頭也沒有特別的愛好。不過既然文章作者露榭對此提出質疑,而且文中並無法說明醜比頭與福祿猴之差異,只是在聽了他人解釋後,說了「如此差別待遇,讓人不覺莞爾」,讓人不覺莞爾,因此就必須對此作一番解析了。
雖然醜比頭算不上真正的二次元文化(通常指稱動漫世界),不過因其精緻的角色設定與二維空間的性質,我們還是可以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角度來解析。
日本二次元文化最厲害之處,乃在於其「故事性」與「可想像性」。可以讓本來僅存於二維空間中的角色人物,因為強大的想像空間而具有超乎現實人物的「立體感」。這或許可以用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超扁平」(Superflat)理論來詮釋。
雖然是極端扁平之物,但我們卻能夠感到超乎三維空間的「真實感」與「立體感」,但卻又是架構在如此虛幻的二維空間中。其既虛幻又超寫實的獨特性,讓人易於超出現實情境,置身於幻想中與二次元人物共存的想像空間,因而得到對挫敗現實生活之彌補與擴充。這也就是二次元世界如此容易讓人沉迷,甚至無法自拔的原因。
觀察日本人「創造」的角色,不管是動漫或遊戲等二次元世界,甚至是電影、電視劇、商業廣告、綜藝節目、偶像團體等,每個「角色」,都會有清楚而細緻到覺得實在沒有必要的「人物設定」。
由基本的身高、體重、三圍到喜歡、討厭的食物,到睡前會喝一杯牛奶或清酒,或者搞笑的時候會脫口而出大阪腔等特徵都會一一設定──這些都是為了讓消費群眾更快地進入到對角色的「想像」之中,並且快速地作出「分眾」行為,以此出現對立的各自擁護粉絲群,以提昇其對角色的「忠誠度」。(如都喜歡醜比頭,但喜歡不同隻的設定)
醜比頭「醜到發萌」的商業操作模式
醜比頭同樣有著極為精細的「背景設定」,不僅性格、科目種屬各有不同,習性、棲息地、由幼年期到成年期也會有不同的型態差異,猶如偶像團體一般,每個角色都必須設定迥異且具個人色彩的「萌點」。這就是為了讓粉絲能快速代入自己的好惡,選擇喜愛的角色,以帶著「研究」一般的精神,挖掘其背後的「故事」,也就是「醜得多樣又有深度」。其背後支撐的乃是「故事性」與「可想像性」,更直接講,就是「可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