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力保民進黨2024勝選?圖為民進黨全代會。(柯承惠攝)
臺灣每逢重大選舉,一定不會缺少難忘的畫面,這次九合一選舉同樣「精彩」。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此期間訪臺,大陸表達強烈不滿並迅速展開了史上首次的圍島軍演,兩岸關係持續探底。除此之外,抄襲疑雲、棒球場出包、馬桶宣傳惹議、楊丞琳「海鮮論」、陸網友無人機投擲「榨蛋」等事件的不斷湧現進一步豐富了選舉大戲的可看性。
隨著投票日期的臨近,島內各黨派政治攻防日趨白熱化,雖然動態的民調很難確定誰將笑到最後,但輿論風向認為綠營候選人的過多「瑕疵」將導致其敗選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由於九合一選舉之後就是更加重要的2024大選,所以本次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藍、綠、白等黨派下一步的政治走向。特別是目前臺灣內外環境已經發生劇變,這預示了2024大選或將是空前詭譎和慘烈的。
在「抗中保臺」大旗的「保庇」下,蔡英文不僅在2020勝利連任,同時也維繫了後來長時間的民調滿意度。但由於包括「太魯閣」號翻車、高雄大火、電力短缺、中天關臺、開放萊豬、疫苗短缺、快篩之亂、仲介法等問題的湧現,「抗中保臺」的護身、止損效果開始逐漸弱化。同時,「中共同路人」標籤的長期氾濫的隨性使用,也讓民進黨的「同溫層」有越來越窄的趨勢。
所以有輿論開始認為,在2022九合一選舉敗選的可能性大增之後,隨著「抗中保臺」威力降低以及層出不窮的內政困境會讓民進黨繼續輸掉2024大選。
但,這種民進黨雙輸的局面真的會發生嗎?該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借鑒不久前的2018年和2019年。
2018年九合一選舉期間,「韓流」席捲臺灣南北,藍營狂攬14縣市長寶座。在距離2020大選投票的前一年,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已深陷低谷,競選連任的支持度遠低於當時如日中天的韓國瑜。然而短短一年以後,不被看好的蔡英文卻以臺灣史上817萬的最高得票連任成功,民進黨也立院過半實現完全執政。不久後,韓國瑜被高雄市民高票罷免,民進黨收回最重要失地。
目瞪口呆的藍營只快樂了一年便搬離天堂,住進了三級套房!
幫助蔡英文在2020大選實現逆轉的關鍵並非內政的改善,而是後續成為民進黨執政主要法寶的「抗中保臺」策略。由此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內政好與壞或許只是影響民進黨得票高低的因素,而不是決定民進黨下臺的關鍵因素。
說句大白話,縱使民進黨犯的錯誤再多再嚴重,當下民怨再深,如果一旦有重大的外部環境的改變進而形成足夠的政治操作,那麼民進黨還是有勝選的可能。決定民進黨命運的不在臺灣內部,而是外部因素。
如果說影響2020大選的外部因素是香港暴亂的話,那麼2024的外部因素會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美國。確切的說美國將直接介入臺灣2024大選,力保民進黨繼續執政!
美國這麼做的原因有四:
美國意圖強化第一島鏈對大陸的圍合及鉗制作用,所以牽頭日、韓組建了一系列包括軍事演習、晶片聯盟、產業調整等在內的極具針對性的行動。但是遏中策略顯然是一把雙刃劍,日、韓都感到自己的利益已經受到程度不同的侵犯,所以面對美國的強壓,日、韓開始出現了不同步甚至暗自抵觸、反對的苗頭。
為避免中韓摩擦加劇,韓國總統尹錫悅派遣官員訪中解釋諸多行為的原因。而對美國採取「對華晶片禁令」,韓國則表達了強烈的反對,迫使美國不得不做出妥協,表示該禁令「不影響在華韓企」。日本方面,美國也逐漸發現新首相岸田文雄與安倍晉三相比在對中政策上出現了不少變化,「知中派」人士開始擔任內閣要職,「抗中派」人士開始減少。雖然日本參加美國主導的軍演也答應擴大軍費以及部署遠程飛彈,但反對美國的「核共用」。多名日本閣員對中言辭依舊犀利,但中日雙方的矛盾目前也僅限於政治攻防,其他方面特別是經貿關係依然正常。日本對美國表現「順從」,但相較於安倍晉三時期要「被動」很多。岸田文雄還派遣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訪問大陸,共同社指出,岸田文雄有意願改善與大陸的關係。
由此可見,韓、日「有條件、不徹底、被動」的抗中顯然有悖美國的意願。
相較之下,臺灣則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民進黨幾乎對美國不設防。無論軍售、進口萊豬還是臺積電美國建廠、購買波音飛機等,面對美國提出的條件,完全看不到民進黨表達過任何反對甚至不同的意見,通通照單全收。雖然日、韓是美國的軍事同盟,但從實際結果來看,顯然臺灣才更值得美國「信賴」。
在第一島鏈中,民進黨治下的臺灣無疑是最挺美國的一方,臺灣是美國眼裏的「模範生」,也最需要這樣的臺灣。
中美兩強以貿易戰為起手式的戰略博弈已經全面展開。在避免自己陷入熱戰的情況下如何鞏固自身實力和拖垮大陸,這是美國未來主要的戰略企圖。而臺灣是美國遏中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在蔡英文執政期間,美國實現了多重目標。
創造和利用條件讓兩岸持續保持對立甚至敵對狀態,這既是美國的策略,也是民進黨「抗中保臺」的要義所在。臺灣不沉的航母作用明顯加強,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數量和次數都快速增加。賺的盆滿缽滿的美國軍火商當然希望這種局面可以長期保持下去。
東亞地區特別是臺灣海峽的不確定性增加,會加速區域產業鏈的調整。一方面美國希望這會破壞大陸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這也是美國刻意創造出的迫使臺積電赴美建廠的條件。而從蔡政府的動作來看,協助美國完成臺積電赴美建廠不是未來時,而已經是進行時。
除了軍火和臺積電,臺灣也滿足了美國的其他要求,比如前面提到的萊豬和1400億新台幣的波音飛機採購案等。
所以,未來無論美國何黨執政,他們都希望臺灣目前的角色持續下去,因為後續需要臺灣「協助」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經過與蔡政府的多年磨合,美國與民進黨之間早已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關係,試問,美國怎麼可能不希望這個「貼心人」繼續執政下去?
雖然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政策註定也是親美優先,但他們「親」美的程度是否能夠滿足美國的標準呢?美國是持懷疑態度的。
無論國民黨是否堅持「九二共識」,柯文哲是否堅持「兩岸一家親」,但他們都更多的是把大陸定義為「對手」而非「敵人」,這樣的政策本身就不討喜美國。如果兩岸關係穩定和平,美國的第一島鏈也就無效了,「借臺遏中」的政策也就師出無名,美國就無法把更多武器賣給臺灣,無理由迫使臺積電遷美,最主要的是,臺海區域穩定就不可能破壞產業結構進而拖垮大陸。
國民黨和民眾黨當然可以向美國表達「抗中」的姿態,但是它們會做到像民進黨那樣的程度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或許在美國看來,無論臺灣的哪個政黨,只要是謀求兩岸「和平」就是「政治不正確」和不符合美國利益的。G2博弈越激烈,美國絕越需要臺灣扮演固定的角色,所以美國不會接受低於民進黨「標準」的其他政黨改變臺灣的定位。
民進黨參加2024大選的人物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如果他們做不到蔡英文目前的標準,美國同樣會表達關切。曾經表達「親中愛臺」的賴清德能夠和蔡英文劃清界限嗎?
總之,臺灣人的選舉已經不僅僅是臺灣人自己的事情了,而是美國人的事情了。未來一年將是美國對臺灣各政黨的考察年,只有最能夠符合「標準」的才能順利進入競選通道。
美國支持民進黨不僅表現在「抗中」方面,也會表現在選舉「禦敵」方面。
目前無論是侯友誼、郭臺銘、柯文哲或其他人,一旦決定投入2024大選,就應該知道他們的對手絕對不僅僅是大權在握的民進黨而已,他們還要面臨一個掌控全球話語權的美國!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無與倫比的「認知作戰」影響下,在強勢政治壓力下,這些民進黨對手們的選舉之路註定極其坎坷。
在足夠的輿論浸淫下,一個人的政治生命就會像過山車,要麼進天堂要麼下地獄。試想,假如在投票之前,歐美各大政治人物紛紛來到臺灣表達立場,西方主流媒體發動空前輿論攻勢支持特定人物,一大批「王立強們」紛紛現身。在那樣極度喧囂、恐懼與希望被無限放大的醉酒似的氛圍裏,那一刻的臺灣選民還記得曾經的情緒和選擇麼?
回想一下,一度近七成臺灣人反對進口萊豬,但是結果呢?是什麼讓大家改變了?
今天選民會讚賞侯友宜市政成績優秀、郭臺銘捐疫苗偉大、柯文哲是「誠實豆沙包」,但在投票前一天,也許他們都已經成為了「失敗主義者」「投機分子」「中共同路人」「臺灣的叛徒」「虛偽陰險的慈善家」。
一旦美國心有所屬,那就意味著其他候選人會是需要出手「化解」的不友好人士。目前來看,民進黨的投名狀是及時和成功的,其他政黨已經遠遠落後,敗像初露。
大陸導演姜文的電影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讓子彈飛一會兒」,本次九合一選舉和2024大選已經鳴槍開跑。但是當美國空前介入之後,那顆子彈會飛到哪里,答案就已經越來越清楚了。畢竟主導2024大選的決定力量,已經發生了變化。臺灣選舉已經不是「單純」的島內政黨的權力爭奪戰了。
*作者為職業畫家,評論家。定居北京。
熱門新聞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劉燕婷觀點:川普2.0為什麼沒有龐畢歐?
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各方焦點轉到了預測新政府成員上,相關訊息也在近日不斷釋出。11月9日,...風評:公視「姓黨」,國家媒體自甘墮落?
民進黨政府成立的國際影音串連平台Taiwan Plus(Taiwan+),因經營不善,轉手公視經營,4年燒掉58億元。...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