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在幾億人被捲入這場翻天覆地的政治運動時,蔣介石統治之下的台灣,也展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
這場用來對抗中國境內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叫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目的就是凸顯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文化的守護者、中華文化的正統。
反共教育
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台灣對文革了解並不多,不過實際上,當年蔣介石政府對中共的介紹與報導雖然有許多禁忌,但是對文革卻有大量官方版的報導、政府甚至舉辦展覽,組織學校、機關的相關教育活動。
例如展覽紅衛兵批鬥中共高級官員、武鬥時期死亡紅衛兵浮屍珠江的相片、講述歷史古蹟被毀、「附匪學者」不堪批鬥而自殺、紅衛兵「打、砸、搶」的故事。
報紙、電視還有廣播電台都奉命播出譴責文革的節目、蔣介石本人親自參加台北孔廟的祭孔大典、學校加強了論語、唐詩宋詞的教育。
當年台灣的初高中學校的老師每天升旗典禮結束之後的朝會上,會以抽籤的方式挑學生到司令台上背誦《論語》或者《唐詩三百首》等等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電視台每天的聯播節目還以《禮運大同篇》合唱曲為主題曲,政府也時常組織大型的活動,一方面「復興中華文化」、一方面譴責中共。
紅衛兵在文革期間的串連、後來的武鬥都成了「反攻復國、解救同胞」的宣傳材料。
批孔揚秦
到了林彪墜機身亡、「批林批孔」開始之後,電視開始播出以秦始皇為背景的「一代暴君」連續劇,可以說從名字上就知道這部連續劇是如何形容秦始皇。
當時「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那段歷史的重點,官方歷史課本把毛澤東和秦始皇都描繪成殘暴迫害人民的「暴君」。
另外一部連續劇《寒流》則是當時僅有的三家電視台聯合製作、播出的「巨制」,內容就是以官方的角度、戲劇的方式來描述文革期間的中國。
這部連續劇網羅了大批的港台知名演員參與演出,道具和場景布置也是非常考究,更得到了軍方的大力支援。
但是也就是在文革高峰期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台灣在外交上接連遇到了重大的挫折。
聯合國的席位被取代、日本和中國的邦交「正常化」、許多原先有邦交的國家轉而承認、蔣介石去世等等。
在這段被蔣介石長子、後來接班的蔣經國形容為「風雨生信心」的日子,上述的挫折也被用來鼓吹「全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左打文革、右批中共。
五十年之後
文革對台灣而言,就算是一般民眾,也並不算遙遠,官方版的媒體報導,讓幾百萬台灣居民的心緊繃了很多很多年。
這些隨著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軍民,大部分都還有家人留在「鐵幕」之內,文革歷時十年,但是與家人音訊斷絕的這些軍民,很多要到八十年代末開放探親之後,才知道自己家人的命運。
電視上播出先前說的電視劇,撤退來台的外省人除了憤恨之外,還有無奈的擔心,有的人更是無助的流淚,但是流淚只能暗地裡流,怕的是被戴上「同情共匪」的帽子。
在文革結束了很多年之後,台灣仍然把文革列為「共匪的暴政之一」、秦始皇的歷史定位還是暴君、文革「摧毀了中國的傳統禮教、中國的傳統文化」。
甚至到了今天,遇到來自中國所謂「陸客」作出「不文明行為」的時候,很多台灣評論人士、媒體還有網友也是歸咎於五十年前開始的那場「文化大革命」。
(責編:董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