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諾曼第登陸之後,盟軍在法國與德軍展開殊死戰之時,44國代表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奢華的華盛頓山旅店。他們的目標:為戰後全球經濟秩序確立框架條件。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美國助理財長懷特(Harry White)躬逢其盛。他們兩人以及當時規模還小的聯合國的代表們獲得成功,為布列敦森林體系(英語:Bretton Woods system)打下了奠基石,在這一體系下,全球經濟戰後合作得以展開。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誕生之時
1944年7月22日,他們的方案最終得以通過。直至今天都是世界銀行集團中心部分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旨在促進國際間在貨幣政策上的合作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基石得以奠定。
當時,凱恩斯還希望創建第三個組織,用於促進和規範貿易、原料市場。但到1947年10月30日,國際貿易關稅總協定(GATT)才得以簽署。該協定自1948年1月1日起生效,直到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
1945年12月27日,隨著29國簽署一份相關協議,IMF正式問世,並於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
危機融資和全球監管
根據創建成員們達成的共識,IMF的任務是,便利全球貿易的擴展及均衡增長、促進匯率的穩定、參與一種多邊支付系統的設置。此外,該組織還應從共同的財政備款中向危機成員國注資,提供幫助,但條件是「暫時的、並要有恰當的保險措施」。
該組織的另一任務導致產生這樣的現象:德國這樣的外向型經濟國家定期受到該組織的警告。因為,自建立起,減少成員國之間在國際支付中的不平衡現象就屬於IMF的中心使命。
75年後,這些機構現況如何?
問世75年後,布列敦森林創造的這些機構現況如何?柏林科學於政治基金會(SWP)專家迪特(Heribert Dieter)認為,這些機構都處於巨大壓力之下,不僅是由於美國同中國及其它貿易伙伴之間的衝突:「局面相當困惑,說輕些,所有這3個機構都感受不到歡欣之感。」
迪特指出,世界銀行的問題還算是最少的。盡管如今受到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新絲綢之路的重大挑戰,世界銀行的正常業務基本還能順利進行。
他強調,IMF和WTO的情況就困難得多了。他指出,「WTO局面甚為吃緊。尤其是美國人指出,中國加入WTO已經18年,依然不認為自己也應恪守WTO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