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館開幕》穿山甲館裡沒有穿山甲?園方:旗艦店也不會都把好貨品拿出來

2019-08-10 08:10

? 人氣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熱帶雨林館以台灣穿山甲作為建築造型,被稱之為「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但不少遊客在參觀後,卻表示並未看見穿山甲的蹤跡。(取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熱帶雨林館以台灣穿山甲作為建築造型,被稱之為「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但不少遊客在參觀後,卻表示並未看見穿山甲的蹤跡。(取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熱帶雨林館日前正式開放遊客參觀,館區以台灣穿山甲作為建築造型,被稱之為「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然而,許多遊客親赴現場卻後發現,走遍整座場館卻找不到半隻穿山甲;更有眼尖的網友觀察到,新建成的館區在展示物種上與當初規畫有不少出入。面對質疑,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笑稱,「長達13年的規劃時間,總統都可以選3任了,當然有一些變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談及當初對新館區的發想,曹先紹解釋,在大熊貓館(新光特展區)落成後,動物園內部開始有個聲音,認為應該讓平時照顧的動物有多一點曝光度,於是把動物園當時保育計畫的焦點物種做了排序,最後決定讓穿山甲成為動物園的「代表作」,以此作為新館區的外觀設計。

穿山甲處境更趨嚴峻 園方:保育名列世界第一 

曹先紹進一步指出,外型的設計意象是10年前的決定,沒想到2014年時,穿山甲在許多地區面臨獵捕壓力,「馬來穿山甲」跟「中華穿山甲」甚至被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讓穿山甲的保育問題開始被重視。「我們做這個決定,並沒有想到後來穿山甲的保育等級會升高。」而現在全世界穿山甲保育,就屬台北市立動物園第一,館場的完工也能代表動物園在穿山甲保育上的貢獻。

20190730-許多遊客親臨現場後才發現,走遍整個穿山甲館卻找不到半隻穿山甲。(張雅如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熱帶雨林館近期開幕,因場館外觀形似穿山甲,故有「穿山甲館」之稱。(張雅如攝)

面對外界質疑穿山甲館裡面沒有穿山甲?曹先紹表示,在遊客沒有看到的區域有預留空間照顧穿山甲。只是為了顧及動物的安全,目前會先密切注意遊客行為,未來可能讓穿山甲穿戴追蹤器在園區裡面自由活動、與遊客碰面。

至於穿山甲與遊客碰面的確切時機,曹先紹表示要再觀察,「就像旗艦店也不會都把好的貨品拿出來賣,有的貨品會在倉儲裡面。」曹先紹也說,穿山甲當然不一定都要放在穿山甲館內,如何調度穿山甲到適合的地方,是首要的考量,比如說穿山甲要繁殖的時候就不能去驚擾他,也盡量不要放到遊客面前,適合展示的是那種正值青少年期、精力旺盛的那種穿山甲,可見度高、也不怕人。

預期與現實的落差?曹先紹:以保育為優先考量

之所以會想建造以中南美洲為主的熱帶雨林生態區,曹先紹表示,其實比較像一種蒐集的感覺。原本動物園已經有亞洲熱帶雨林以及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區域。「當時在想,那我們還缺哪些地理區域?就想說還缺中南美洲,於是就開始盤點因受傷而收容進來的動物數量夠不夠」。

曹先紹指出,由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去年加入歐洲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且一直與新加坡動物園保持密切、良好的關係,不同單位間有共同的保育計畫,也就產生合作的契機。曹先紹指出,除了原本園區的保育動物外,目前展示在穿山甲館內的棉頭絹猴由新加坡動物園免費提供;另外從其他動物園引入的棕蜘蛛猴,以及全世界人工圈養僅有57隻的指猴,也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平時保育工作備受肯定的成果。

20190729-臺北市立動物園身為「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成員,透過參與「瀕危物種域外族群管理計畫」,自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調度引進4隻「棕蜘蛛猴(Ateles hybridus)」(圖取自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北市立動物園身為「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成員,透過參與「瀕危物種域外族群管理計畫」,自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調度引進4隻「棕蜘蛛猴(Ateles hybridus)」。(取自台北市立動物園)

雖然一開始鎖定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區,但在規劃的過程中,遇到經費、資源、保育問題等現實面的考量。曹先紹認為「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原本預計要6億的預算,但無奈最後能動用的資金只有不到4億元。

舉例而言,本來預計在園區展示美洲豹,但由於經費關係,動物園只能咬牙取捨掉,曹先紹說,大部分的貓科動物在動物園養的都不錯,所以以保育當作更優先的順序的話,就不用再去重複養美洲豹了。

保育從「做得好的開始」 一探那些不住在中南美洲的動物

雖然以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環境為展示主軸,但是館內許多動物的原棲息地卻不是中南美洲。在戶外區展示的馬來貘原分布於東南亞,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曹先紹表示,原本預計的展示物種是中美貘、南美貘,但許多歐洲的合作單位都建議,位處亞洲地區的台灣,環境最適合保育馬來貘,而台北市立動物園最終也採用建議。曹先紹指出,如果甚麼都想保育的話,可能到時候其他物種養不好,最後還是只有馬來貘,反而如果好好培育馬來貘,之後有可能可以和其他單位交換動物,故保育物種應該從「可以做得好的開始」。

此外,台北市立動物園在收容計畫裡查緝進20幾隻穗鬚原鯉,雖然這種魚類是分布在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的物種,但由於他們的身長最大可以長到1.5公尺,加上為數可觀,沒有其他適合的大型缸可以放置,所以最後只能將其放入穿山甲館,跟象魚養在一起。曹先紹指出,必須要在故事線上,強迫自己轉一個角度,也許他(穗鬚原鯉)在中南美洲有親戚,但也不一定要展示中南美洲的鯉科,而是展示生態中有相同角色的物種,且現階段需要被保育的物種。

20190730-熱帶雨林館內部景象,右邊為飼養象魚的魚池。(張雅如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館內部景象,右邊為飼養象魚的魚池。(張雅如攝)
20190730-熱帶雨林館中仿河流生態池,裡面飼養著有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稱的活化石-象魚。(張雅如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館中仿河流生態池,裡面飼養著有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稱的活化石-象魚。(張雅如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