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來攘往的大都市中,一名男子走到另一名男子身後,抽出一把大刀,猛力砍將下去,被砍者最後傷重不治……倫敦英國國會恐怖攻擊前兩天,紐約街頭就「預演」了這血腥驚悚的一幕。
雖然兇手賈克森(James Harris Jackson)隨即被制伏,沒有造成更多死傷,但此案仍在美國社會引發高度關注,甚至有人主張應該定位為「恐怖攻擊」。因為兇手是死者是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ist),他遠道自巴爾的摩(Baltimore)來到紐約,目的就是要殺戮黑人,而且多多益善。當然,死者考夫曼(Timothy Caughman)是黑人。
這樁紐約街頭喋血當然不能與倫敦英國國會的5人死亡(包含兇嫌)、數十人受傷相提並論,但是多少可以提醒世人,將穆斯林與恐怖分子、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畫下等號的刻板印象,其實大有問題。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去年選戰期間,就以打擊消滅「激進伊斯蘭」(radical Islam)為重責大任,入主白宮之後也說到做到,兩度以反恐、國安之名對幾個穆斯林國家祭出簽證禁令。為了反擊外界批評,白宮還列出一張洋洋灑灑的恐怖攻擊事件清單,聲稱媒體都沒有盡到詳實報導之責,導致美國民眾掉以輕心。清單上的78樁事件有一個共同點:犯案者都是穆斯林。
於是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幾位學者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根據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GTD),檢視2011年到2015年間在美國發生的89樁恐怖攻擊事件(2016年尚在統計),並對照從律商聯訊(LexisNexis)與CNN搜尋到的2413則相關報導,看看美國媒體到底是如何報導恐怖攻擊。
這5年中的89樁恐攻之中只有11件是穆斯林犯下,比例只佔12%,但研究人員統計顯示,它們在2413則報導中佔了44%的篇幅。平均而言,一樁穆斯林犯下的恐攻會得到90.8篇報導;如果是外國出生的穆斯林犯案,更高達192.8篇;非穆斯林犯下的恐攻呢?18.1篇。考量目標類型、死傷人數、嫌犯下場等因素,研究人員估計,穆斯林恐攻的曝光機會是其他恐攻的4.49倍。
換言之,穆斯林恐攻的「媒體現象」不是報導不足,而是過度報導。
19歲的哈希米(Heraa Hashmi)是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學生,也是一個印度裔的穆斯林女孩。有一天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她與旁邊的男同學原本在討論十字軍東征(Crusades),但很快就發現對方也成了「十字軍」,大剌剌宣稱:「穆斯林不全都是恐怖分子,但恐怖分子全都是穆斯林。」同時還批評說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攻爆發,穆斯林並沒有盡到口誅筆伐、清理門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