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14日無預警遭撤職,震撼業界。她2011年以《紐時》創立160年首位女總編之姿風光上任,帶領百年質報組織重整,渡過財務黑暗期,儼然成為女性新聞從業人員的標竿。不過,她尖銳又反覆的領導風格漸失人心,與報社高層不斷累積矛盾,終而導致遭罷黜的結局。
萬眾矚目中上台的艾布蘭森,下台身影卻相當不堪,《衛報》引知情人士說法稱,當天下午2點30分左右,《紐時》發行人沙茲柏格二世(Arthur Sulzberger Jr.)召集全體編輯部同仁後宣布,已任命執行副總編輯巴凱(Dean Baquet)接任總編輯,以期改善報社管理問題,那一刻才確知被請走的艾布蘭森,不到幾分鐘就離開辦公室。
艾布蘭森離開前未置一詞,但與巴凱聯名發給編輯部一份內部報告,說明「為了達成數位化目標,發行人必須進一步調整組織。」沙茲柏格隨後受訪表示,替換總編輯並非不滿《紐時》新聞品質,或兩人對報社未來看法不同,而是相信「新領導有助於改善編輯部一些管理層面。」
高壓、反覆作風漸失人心
艾布蘭森的領導風格,業界無人不知,評價兩極但貶多褒少。有人認同她對新聞的超高標準,她執著理想無所畏懼,激勵記者拿下8項普立茲獎,對於蘋果血汗代工廠、中國貪腐問題、國家安全局等問題的長期追蹤報導,廣為同業肯定。
報社同仁尊敬她的拼搏精神,肯定她推動諸多重要變革,貢獻超過其他高層。尤其是穩定報社財務,過去6個月,《紐時》平面與電子版訂閱人數,平日與周日版分別增加15%、8%,換算讀者數分別為210萬、250萬,優異績效有目共睹。
不過,更多人批評艾布蘭森粗暴反覆,不尊重下屬意見,亂發脾氣讓編輯部深陷混亂,2013年4月便有媒體報導,她在《紐時》離心離德,報社內耗越來越嚴重,求去的編輯與記者累計達30位,包括廣受尊敬的資深新聞人。更麻煩的是,她跟發行人沙茲柏格、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副手巴凱都有衝突,高層幾乎全都受不了她。
尤其是掌握生殺大權的沙茲柏格,下屬對艾布蘭森的抱怨全看在眼裡,兩人對於幾項人事任命看法迥異,尤其是近期艾布蘭森堅持邀請《衛報》資深編輯吉布森(Janine Gibson),擔任共同執行副總編輯抗衡巴凱,讓後者大為反彈,間接促使局勢徹底翻盤。
打擊女員工士氣
艾布蘭森稍後交由《紐時》發表的聲明表示,很愛《紐時》這段經歷,能跟優秀記者合作推出篇篇突出報導,把它視為一生榮耀。她最近甚至在身上刺青《紐時》哥德體字母「T」,如今她被逼走,不少《紐時》女性同仁深感挫折,認為是兩性平權大退步。傳聞幾周前,艾布蘭森發現自己薪水比前任凱勒(Bill Keller)低很多,質接找上司要交代,這可能也是被逼走的原因之一。
接班的57歲新任總編輯巴凱則是《紐時》162年來首位黑人掌舵者,1990年代曾在《紐時》工作10年,2000年跳槽《洛杉磯時報》,一路做到總編輯,2007年再度加入《紐時》。巴凱是調查記者出身,1988年報導芝加哥市議會貪腐醜聞,榮獲當屆普立茲等三座新聞獎肯定。
承諾聆聽
巴凱接手後對內首度談話,似有意區別前任領導風格,他承諾:「我會認真聆聽,我會身體力行,全心投入。對於新聞編輯,我所知道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怕冒險,失敗的時候不要彼此打擊,也別因為猜我心裡想甚麼而裹足不前,讓我們攜手放膽大幹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