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獲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殊榮的建築師姚仁喜,今年應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之大會平行展,透過8個建築案例的裝置藝術,呈現創作的本質,展覽裝置的中心,是以光呈現的第九柱,擺脫形體及材質,是永恆存在於時間和空間的支柱,也是所有元素的文化和設計概念。
由Global Art Affairs Foundation (GAAF)策展的「時間、空間、存在」團展為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平行展。GAAF邀請了來自世界六大洲的國際建築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彼此對本次大會主題「本源」(Fundamental)和「時間、空間、存在」的概念。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於2002、2008兩次參與台灣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後,今年以擷取、簡化、濃縮、精煉的手法將8個建築案例透過裝置藝術呈現創作的本質。
建築的靈感來自每個基地場域,地域性的文化元素,並盡力地將這些元素轉化並巧妙地融入呈現於設計中。在「第九柱」的展覽上,透過簡化後的作品元素,來展現建築設計案的核心本質。
第一柱:是以烏鎮大劇院老橡木冰裂蚊窗櫺重新排列的方柱。
第二柱:是LE辦公大樓帷幕牆上如菱鏡般的扁平三角形開口,縮小為實體十五分之一大小的模型。
第三柱:是佛手湖軒的帷幔,在微風輕拂中搖曳生姿的模樣。
第四柱:是5190個鏤刻在混凝土板上的「金剛經」,透過陽光將「佛之語」帶入農禪寺水月道場。
第五柱:是蘭陽博物館傾斜20度角,外牆鑄鋁板和花崗岩的型體。
第六柱:是故宮南院流線型基座,及鑲嵌於圓形馬賽克面上的鑄鋁盤。
第七柱:是外掛在宜蘭行政中心外牆的飄流木遮陽板。
第八柱:是史前博物館的立面隙縫,以玻璃纖維面板及鑄鋁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