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歐洲、全世界最重要一場選舉26日在德國登場,逾6000萬選民選出第20屆聯邦議院(國會下議院),最新計票結果顯示,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以些微差距擊敗右派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躍居國會第一大黨,將與左派的綠黨、右派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
從經貿、金融、外交到軍事,德國都是歐洲、歐盟的「火車頭」,執政近16年的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交棒,各方高度關注「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由誰掌舵。目前看來,社民黨(SPD)領導人蕭爾茨(Olaf Scholz)最具「總理相」,但基民盟(CDU)的敗軍之將拉謝特(Armin Laschet)尚未死心,綠黨(Die Grünen)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則成了「造王者」(kingmaker)。
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選舉採單一選區兩票制與「聯立制」(MMP),本屆總席次為破紀錄的735席,政黨票得票率通常代表該黨在議院的席次比例,SPD拿到25.7%,險勝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24.1%,綠黨創下14.8%的歷來最佳成績,自民黨(FDP)11.5%,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10.3%,極左派「左翼黨」(Die Linke)4.9%。
各政黨席次分別為:社民黨—206席,基民盟/基社盟—196席,綠黨—118席,自民黨—92席,德國另類選擇黨—83席,左翼黨—39席,南什列斯威選民協會(SSW)—1席。
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蕭爾茨可望出任新總理
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蕭爾茨帶領SPD走出近年的低潮,力爭總理大位,但前提是得到綠黨與FPD支持,掌握國會過半數席次支持。戰後西德/德國的歷屆大選,只在1957年出現過單一政黨囊括過半數席次,因此慣例都是最大黨找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此外,SPD本屆得票率創下歷屆勝選政黨的新低紀錄,如此薄弱的可能也會影響其施政。
「老媽」(Mutti)總理梅克爾將在新政府上臺當天退休,但她的「全世界最有權勢女性」光環顯然提前消散,CDU吞下1945年創黨以來最難堪的敗仗。不過如果選後組閣談判拖到12月19日之後,梅克爾將打破自己政壇導師柯爾(Helmut Kohl)的紀錄,成為戰後德國在位最久的總理。
理論上,梅克爾的黨內接班人拉謝特仍有希望爭取綠黨與FDP、甚至SPD的合作,組成新政府,但分析家多半認為CDU「續命」的可能性並不高,而且拉謝特在CDU的領導人位子恐怕也岌岌可危。一度被視為梅克爾接班人的現任國防部長克朗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糧農部長柯洛克納(Julia Klöckner)都在大選中落敗,CDU連在梅克爾自己的選區都輸給SPD,民心向背顯然可見。
「後梅克爾時代」新政府的諸多挑戰
蕭爾茨組成的新政府將帶領德國進入「後梅克爾時代」,一方面要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維持社會安定與經濟繁榮,一方面要因應中國強勢崛起、俄羅斯安全威脅嚴峻、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洲、歐盟整合(一體化)方向不明、氣候危機持續惡化的變局,可謂任重道遠。
SPD與綠黨重視退休年金等社會福利,主張對所得金字塔頂端的群體加稅,也主張大幅提高基本工資(目前為時薪9.6歐元,相當於新臺幣317元)。
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危機是本屆大選焦點,貝爾伯克主張全面禁止汽、柴油車輛上路,將碳排放交易的二氧化碳基準價格提高到每公噸60歐元(目前為56.34歐元)。蕭爾茨矢言大幅降低交通運輸的碳排放,並強調在轉型過程中要保障勞工就業機會。
至於外交政策,雖然不是選戰重要議題,但三大黨都特別提及中國與俄羅斯。綠黨的姿態最為強硬,對中、俄的侵犯人權的行徑多所批評。CDU與SPD提到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但也強調德中兩國在經貿與氣候議題上合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