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今(1)日公布11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1.5個百分點至43.9%,不僅連續5個月呈現緊縮,同時寫下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但從組成指標的變化來看,反映製造業庫存已有明顯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11月PMI持續下跌,但和今年4月相比,細部指標出現很大差異。
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指出,當時「新增訂單」中斷連續21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生產」滑落至接近持平水位,製造業PMI卻仍維持在55.0%以上擴張速度,主要因為「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都仍停留在60.0%,顯示產業面臨極大的去庫存壓力。
反觀11月PMI,雖然緊縮速度加快,但跌幅最大的指標卻是存貨指數,庫存已較先前改善,只不過終端需求仍未好轉,營業成本攀升加上貨幣緊縮,上游大廠持續從供給面調節存貨、產能配置與資本支出,縮衣節食靜待落底訊號;下游以及沒有話語權的企業則疲於延單,部份產品賠本銷售以去庫存,「努力撐著」避免資金斷鏈。
此外,領先反映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雖已連續8個月緊縮,所幸緊縮速度未再大幅走跌,11月微跌0.9個百分點至41.9%。

內熱外冷 非製造業只有住宿餐飲業樂觀看待未來
至於非製造業方面,受到升息、通膨、俄烏戰爭、中國清零封控、全球股市波動以及製造業景氣下修資本及諮詢費用等影響,雖然時序進入年底與農曆年前旺季,10月NMI中斷連續3個月的擴張轉為持平(50.0%),11月卻又回升2.2個百分點至52.2%轉為擴張。
陳馨蕙分析,非製造業主要受惠於11月股市反彈、運動賽事開打、年底結案旺季、國內疫情趨緩,旅遊與餐飲需求回溫,以及雙11節慶需求推升內需物流客運,金融保險業、資訊暨通訊傳播業以及運輸倉儲業的「商業活動」與「生產」指數分別大幅攀升10~30個百分點,連帶推升全體非製造業的「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同步由緊縮轉為擴張;未完成訂單(工作委託量)已經連續4個月緊縮,但也回升5.0個百分點至45.1%。10月景氣燈號躲過「藍燈」,只是因為新台幣貶太兇?更多文章
雖然市況稍有回溫,但在「內熱外冷」的情況下,出口相關以及與製造業聯動較高的產業仍對未來保守看待,八大產業中只有住宿餐飲業對於未來看法持續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