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前宣布將規劃設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台灣碳權交易所」協助企業做碳權交易。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27)日出席「台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研討會」時表示,碳稅資金的流動不應成為最低碳排放國家的橫財,而應有助移跨國境邊界的移動,碳稅不應只是區域規範,須制定成國際規範,建立一視同仁的全球碳交易制度,且對製造污染者問責,用這些方法執行碳邊境稅。
歐盟預計今年10月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6年全面實施,進口商須依產品的碳排放量,購買相對應的碳權憑證作為抵銷。台灣政府也在2023年1月,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開啟碳計價的新時代,日前並宣布將規劃設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台灣碳權交易所」。
歐盟執委會能源總署、台灣淨零排放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等單位今舉辦「台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及企業界共同與會。
張安平今出席進行案例分享時表示,若用碳稅制定共同規範,這種規定要能強而有力地讓不同的國家,及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世代的人們都要朝同一方向前進;跨境碳稅所牽涉的爭議相當複雜,沒有簡易的解決方案可以概括氣候變遷的所有挑戰。
張安平認為,碳稅不應只是區域規範,必須制定成國際規範,並建立一個一視同仁的全球碳交易制度,倡導潔淨能源,並對製造污染者問責,用這些方法去執行碳邊境稅,才能有效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國際社會須共同合作降低排放,但不幸的是,這個議題經常成為國內與國際政治分歧的代理戰爭。
張安平說,他不敢講100%,但他認為至少有8、9成以上的機率,2027年美國也會實施碳邊境稅;當中國大陸碳達峰後,2031年也有可能實施碳邊境稅,也就是3個大市場在7至8年內,全世界80%市場都會推動這樣的做法,供應鏈重組等一切東西都是跑不掉的,不只是環境永續必須減碳,從生意上思考也必須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