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年末,因緣際會認識住在美國洛杉磯的「台灣農民運動女中豪傑」、1926年投身「台灣農民組合」運動的簡娥;後來,我們成為忘年之交。
簡娥1909年出生台南新化鎮南化鄉,2004年3月以95高齡,在美國洛杉磯辭世。
猶記她過世的前幾個月,我到洛杉磯美以美醫院探望她。當時她拉著我的手,凝視我許久,最後輕緩的語調說:「有關我的口述歷史,妳會寫完嗎!」
我點頭。
三年前我自洛杉磯搬到夏威夷歐胡島,不忘簡娥及文壇前輩陳映真之託;我開始靜下心著手整理厚重的訪問稿、與幾位前輩送我的手書稿本等。
重新翻閱抗日鬥士簡娥和郭德金的口述及書稿,我隨著抗日前輩足跡走入「農民運動」、「台灣共產黨史」的時光隧道,當年參加抗日運動人士們身影彷彿再現。
熱心人士捐助農民組合運動
與張玉蘭、葉陶被稱「農運女鬥士」的簡娥,細數塵封往事, 當時已是90高齡的耆宿,卻是清晰娓娓道出,從18歲加入農民組合幹部、台灣共產黨組織的經過及是非恩怨等。
當提到當年農組的幹部們,日常生活開銷費用靠誰時?簡娥說:「大部分參加農組的人都是被家裡反對,所以不可能向家裡伸手拿錢。農組幹部的一日三餐是不用愁的,因為地方上的農民會主動拿米、菜、衣服等送到農組。一般參加農組的農民是要繳『組合費』,就像台灣的國民黨、民進黨等,入黨是要繳黨費的。若是經濟富裕一點的就捐獻的多一點,若生活貧窮的農民可以不需要繳組合費。」
她又強調說,當時農組運動並不只限農民,還有醫師、商人、地主及知識份子等人士參加該運動。
她舉例不少愛心奉獻支持者的醫生,如麻豆街(鎮)醫生黃信國、下營街(今下營區)施子格醫生,彰化的賴和(原名賴河),石錫勳、楊老居、宜蘭的蔣渭水等。
他們都是學醫、分別是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成員。不僅在金錢上贊助農組,也分別以行動對抗日本殖民政策。
嘉南「柴進」黃信國
簡娥談起麻豆的黃信國時,她以敬重的語調說,「黃信國醫生或許沒有像簡吉、趙港、陳德興等人,在農民運動史、台灣共產黨史具有高知名度,但是他的背景和貢獻,在『農組』幹部中,身份是比其他人特殊些。出生基督家庭的黃信國,自1918年起,曾連續擔任麻豆教會四任的長老。在加入農組前,日據時代的政府即延攬他擔任地方官職。1910年在麻豆街的頂街開業行醫,他是幹部中少數具有『在地人』性格的人物。」
信仰虔誠的黃信國,出錢出力、協助農組運動及事奉教會均不落人後。他將基督的精神融入抗日運動,以基督的愛實踐對社會的關懷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