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第2日,今(21)日考英文科、國語文綜合能力科(國綜)及國文寫作科(國寫)3科。全國教師會分析,英文科跨領域整合、試題靈活,難易度與去年相符,另還有時事中譯英,考翻譯政治人物選舉拜廟;國綜科緊扣時事,整體較容易;國寫科第2題以「縫隙的聯想」為題,不像傳統的情意題,而是偏向說明,重視個人的思辨與體悟。
113年學測國寫,第1大題知性題,要求考生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負面作用,並從日常生活中舉出「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及看法;第2大題情意題,則要考生從「森林的縫隙」中抒發「縫隙的聯想」,思考人生是否也如同森林一樣需要「縫隙」,結合生活經驗書寫體悟。
全教會分析,第1大題文本中無艱深複雜的文字與理論,學生容易理解,討論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現象,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容易發揮,標籤一般的指涉多偏於負面,可能有較多的學生往這方面思考。
全教會也說,第2大題部分,文本中有明確的寫作方向引導,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與這2年國寫試題「當我打開課本」、「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相近,皆為個人生活經驗或見聞的抒發,今年試題不像傳統的情意題,比較偏向說明,重視個人的思辨與體悟,若能運用適合的名言佳句,將有利於增加文章的力度。
國綜科難易度適中 英文科試題靈活多元
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團隊認為,無論知性題或情意題,都維持閱讀與寫作結合的傳統,所引篇章既是試題材料,更是提供觸發靈感的重要線索。此外,題目設計已考量解題的思路與行文脈絡,如知性題第1小題先就「標籤概念」進行分析,第2小題則延伸至個人見解的論述;而情意題在題幹說明直接以「為什麼需要縫隙」的提問,點出篇章意旨與命題目的。因此,考生下筆前仔細閱讀試題,辨析字裡行間隱含的暗示或限制,依循引導作答,就能掌握寫作方向,不致茫然無緒。
國綜科部分,全教會認為,試題難易度適中,與去年相比,整體較易,試題符合領綱,預估分數可能較去年上升。本年度題目扣緊時事,例如第11-12題提到瘟疫文學,為與傳染病相關的議題;第15題結合電影並提到「迷因」,與當代流行之生活情境結合,命題新穎。
全教會也提到,國綜科題目跨領域整合,例如第18題與心理學相關、21-22提與法律相關、28題與海洋歷史文化相關、29則考硃砂主成分為硫化汞,且關於台灣歷史的題材較往年多,呈現對於台灣本土歷史的重視:如第28題的海洋文化;第30、31題採用重修台灣府志及台灣紀事,為首次出現。
英文科部分,中譯英題目與時事有關,題目為「每逢選舉季節,總會看到政治人物造訪各地著名廟宇」、「除了祈求好的選舉結果,他們也希望展現對在地文化與習俗的尊重」。
全教會分析,英文科試題難易度與去年相似,估計頂標13級分,前標11級分,均標9級分,預估比去年增加1分。本次考題跨領域整合,試題靈活多元,題目含括歐洲歷史、人文關懷、創新發明、自然科學,另還有選舉時事中譯英,英文寫作結合教育現場的AI廣泛運用及學生情緒問題的處理,且強調人機合作在AI時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