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近年逐漸廣為使用,台灣能否憑藉AI狂潮,打造出新的護國神山備受矚目,但蓬勃發展的AIGC背後,其實埋藏著不少隱憂。對此,台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陳縕儂接受《風傳媒》訪問,從制定速度跟不上科技進程的監管法規、依舊不足的繁體中文資料集、只重硬體卻輕軟體的產業界,到還待翻轉的教育方式等面向,剖析台灣在AI時代下的困境與前景。
從聊天機器人ChatGPT、影像生成工具DALL-E,到Google Bard、Bing AI等,近年AIGC已取得突破性發展,並逐漸被大眾廣為使用。陳縕儂說,人類可以把AI視作一個很厲害的朋友,共同協作其實能夠帶動人類成長,如在創意上AI提供人類素材促進思考,人類或許就能藉此得到新的創意、提升能力,「不用AI能力在這,但是你用了,AI就會給你額外的輔助,然後你就成長了。」
監管AI兩難?陳縕儂:台灣已落後,保守恐失競爭力
不過,飛速發展的AIGC其實埋藏不少隱憂,英國已在去年舉辦全球首屆AI安全峰會,歐盟去年底也達成「人工智慧法案」政治協議,相關監管法規有望在今年夏季生效。陳縕儂分析,歐盟的個資保護相關法令本身就較為嚴格,目前的「人工智慧法案」也多與保護個人隱私有關,但對模型訓練可用的資料,或模型需可控到什麼程度,就尚無非常明確的規定,僅有簡易指引(guideline)。
陳縕儂指出,監管AI的相關法令制定,目前對各國而言都不容易,因為立法程序冗長,但AI的發展卻非常快速,法規制定要如何跟上AI發展腳步,以及立法者要如何了解AI技術,進而去制定適合的監管法規,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問題,「這畢竟是2個差異非常大的領域,這個產業又變得非常快,法規修改又非常的慢,而且到底要多嚴跟多鬆,其實每個國家的策略都不太一樣。」
事實上,訂定AI相關法令存在一體兩面,未必僅有監管作用,有時法令的指引反而能成為發展助力。陳縕儂提到,許多國家現正觀望美國對《紐約時報》提告OpenAI侵權的判決結果,但日本對AI訓練的著作權議題其實早有表態,只要產物不會侵權,在日本要訓練AI模型,可以取用任何網路上的公開資料,此項寬鬆政策也受到AI開發者青睞,有助於帶動日本的AI技術起飛與發展。
「監管的比較嚴,可能發展上就比較沒有競爭力,但監管的太鬆,的確也可能就不可控。」陳縕儂直指,有版權資料能否用作AI模型訓練,攸關各國在AI領域上的發展速度與競爭力;而我國究竟該如何立法監管?陳縕儂說,台灣過往立法常會參考歐美等國的法令,但目前台灣在AI的發展上已處落後,「你再制定那麼嚴格,其實就沒有競爭力了,大家可能就也不會來台灣發展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