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城市產業轉型亟待頂尖人才培育

2024-04-25 05:40

? 人氣

舊左營國中校地空拍照。(作者提供)

舊左營國中校地空拍照。(作者提供)

高雄市過去以來的國家產業發展,一直被定型在鋼鐵、石化、塑膠、金屬加工的傳統產業。但自從陳其邁市長提出大南方S產業廊帶的轉型政策,開始推動高雄煉油廠轉型為半導體產業園區,除了創造「棕地整治」再生的典範外,也同時啟動產業園區的生態廊帶系統,包括高雄煉油廠、半屏山、蓮池潭、鐵路地下化廊帶的連接,並結合周邊業已成形的生活機能區,高市府企圖打造兼具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城市的目標,廣獲高雄在地各界的認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這個高雄重大產業轉型策略行動的背後,仍然存在著一個重大的隱憂,也就是缺乏頂端科技人才勞動力的投入。

自2000年以來,從中部科學園區與南部科學園區的成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但卻也凸顯出南北區域發展差距,導致南部地區無法分享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成果。而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南北不均。

根據教育部111學年度的統計,目前南部地區(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在全國總數比例僅為26%,大專院校教師人數在全國總數比例也僅佔26%,相較於雙北市與桃竹地區學生人數占全國總數高達53%,大專院校教師人數佔全國總數也高達54%;而大專院校總數,南部地區僅有35間,遠低於雙北市和桃竹地區的63間。也因此長期以來,高雄市的高中優秀子弟多往北部地區頂尖大學就讀,並攻讀研究所畢業後留在中北部就業和定居,造成所謂的北漂現象,而這也導致目前高雄在地產業轉型過程中面臨到人才匱乏的現象而亟待改善。

臺灣大專院校教師及學生人數圖表(北、中、南三地區)。(作者提供)
臺灣大專院校教師及學生人數圖表(北、中、南三地區)。(作者提供)
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臺灣大專院校教師及學生人數圖表。(作者提供)
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臺灣大專院校教師及學生人數圖表。(作者提供)

有鑑於此,高市府所採取的行動策略是主動邀請頂尖大學進駐高雄設立分部,讓高雄在地大學畢業生可以就地升學進修研究所和碩士在職專班,以滿足高雄產業轉型趨勢下對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並銜接半導體產業鏈的人才供應,此外更同時對接「淨零城市」、「智慧城市」與「AI人工智慧」的產業應用,可以預期的是教職員與學生的進駐將為高雄市的產業轉型和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所以,當高市府邀請陽明交大、清大勘選適合設校地點,並朝向研究所(碩士班、碩專班、博士班)人才培育進行規劃,預期將引入教學、研發人員、學生達6000人的消息見報後,左營區39里的里長與在地居民均表示支持,並期待盡早完成。

不過,在此一政策形成過程,涉及到設校具體地點在尚未正式確認核定前,亦有不同的聲音和質疑。不過高市府透過面對面溝通,資訊公開方式,讓環團和利害關係人了解政策的構想與方案選擇過程,已經展開社會溝通對話,這個部分應給予肯定。特別是有關「舊左營國中校地」之前在規劃作為商業開發、公園使用與恢復學校用地之間所發生的意見爭議,此時便可回歸當初各界關心土地使用的初衷:龍虎塔的背景、天際線維護、老建築與老樹保護。若初衷得以達成,也就是透過校園公園化共生的規劃設計手段,當可以平息爭議。

因此,若「舊左營國中校地」最後成為高市府爭取頂尖大學設立分部的學校用地,則期待高市府可以將校園規畫與當地進行整合,啟動半屏山、蓮池潭、舊左中與舊城的生態廊帶計畫,除了建立大學校園規劃與在地社區整合的典範之外,未來更透過大學教學與研發的機能,帶動綠色廊帶的綠經濟發展。這才是社會各界所期待的,化解危機為轉機的積極作為。

*作者為義守大學公共政策管理系助理教授、職涯發展中心組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