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專文:歷史的終結即美國化的終結─美國掌管世界已捉襟見肘

2024-05-11 07:10

? 人氣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歷史的發展如長江大河,順流而下,浩浩蕩蕩,難以抽刀斷流,但歷史學家為了記事的方便,不得已而須斷代,要分一個一個世紀。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十九世紀的成就,超過所有前世紀的總和。我們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二十餘年,回看二十世紀的成就應該更超過十九世紀。由於科技日進千里,不斷改變了物質環境,衣食住行娛樂都在二十世紀有了飛躍的進展,可以說日新月異,不以為過。只看讀書與寫作,一個時代即把中文方格稿子、英文打字機變成古董。物質環境的改變,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歷史的格局,人文世界也換了面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十九世紀的技術革命,使得二十世紀初,先進的西歐各國,成為控制世界的主要國家。英、法、德、意,以及後起的美、日等國,完成工業化後,以強大的政軍實力向海外擴張,成為趾高氣揚的殖民國家,與受壓迫的被殖民國家,形成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殖民國家從殖民地取得資源、勞力、市場,而後發展資本主義,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其實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列寧就說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國家以武力逞強,欺侮亞非拉貧弱民族,而貧弱民族無力抵抗,受盡屈辱。然而強權不只一個,列強之間的競爭,成為二十世紀世界大戰的禍根。第一次世界大戰原稱「歐戰」,也即歐洲列強的兵戎相見。一戰英法勝而德奧負,但並未解決列強抗衡的局面,戰敗的德國借機復仇,觸動二戰。東方的日本,仿效老牌帝國主義手法,與新興的美帝隔太平洋爭霸,導致太平洋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威爾遜的自由主義、列寧的共產主義、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貌似是雙方意識形態之爭,實際上仍然是列強之間的國家利益之爭,所以希特勒的德國可以和史達林的蘇聯一度訂約,互不侵犯;「自由民主」的英美也可與蘇聯聯手擊敗法西斯的德日,可見意識形態還是不如國家利益重要。美蘇聯手獲勝之後,又貌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矛盾,然實際上仍不過是美蘇兩大超強國家,為了掌控世界的冷戰,足見國家利益的重要,絕對會超越意識形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老大」。盟國雖多,但「老大」自己國家的利益,並不因盟友而稍假借。羅斯福總統規劃戰後世界,不允許殖民主義繼續存在,貌似道德高度,實則針對盟國英法。英法兩國於戰前,因擁有眾多殖民地而成強國,戰後若殖民地盡失,唯有淪為二三流國家,永不會挑戰到美國的龍頭地位。令人最驚異的是,老美連最親近的盟邦,也不很信任。美國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英國與加拿大都曾參與其事,貢獻頗大,然而美國國會於戰後,居然通過原子能法案,拒絕與英、加分享,以策安全,令邱吉爾大為惱怒,遂自行發展,至氫彈試爆成功,美國國會不得不改弦更張,只能前倨後恭。近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這位毫無政治經驗的「素人」,更直白說出「美國第一」。何意?即不論是敵、是友,皆不能妨礙美國的國家利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