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吒全球的日本汽車製造業,目前正迎來重大機遇與挑戰,作為行業龍頭的豐田汽車更在推動一場全面改革。《日本經濟新聞》指出,這不僅關乎豐田自身興衰,更將影響日本汽車產業554萬從業人員的未來。
空間利用
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在最近的一場財報發表會表示,公司將致力於「改變工廠的景象」,這項宣示代表的是豐田對其現有生產模式的深刻反思。豐田目前在日本國內的14處主要工廠中,存在大量空間未被充分利用的情況。若是從空中俯瞰,工廠內零部件和整車的庫存區、物流倉庫與設備佔據了大量空間,而實際用於組裝的生產線卻只佔很小一部分。
這種空間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部分源於豐田各部門資訊系統的分割。開發、生產、零件採購與銷售這四個部門各自獨立運作,無法實現統一管理數據。佐藤社長似乎決心解決這一問題,設法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電動車的挑戰
另一個推動豐田改革的重要因素是純電動車(EV)時代的來臨。相比傳統的汽油引擎汽車,EV的零部件數量大幅減少,這使得試圖挑戰這個領域的新公司更容易進入市場。面對這一挑戰,豐田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其製造方式。
豐田正在考慮的創新方案之一,是引入「自動行駛的汽車」概念。這種方法將取代傳統的傳送帶系統,讓汽車在工廠空間中緩慢行駛,同時不斷安裝零部件。雖然這一方法可能不會在所有工廠實施,但「在部分EV生產中,傳送帶將消失」這一預測已經顯示出豐田正在進行重大轉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種轉變與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相呼應。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阿西莫格魯在其著作《權力與進步》所指出的,18世紀的蒸汽機和20世紀初的電力普及,都曾徹底改變了工廠內部的景象。下一個推動工廠變革的關鍵技術,很可能就是人工智慧(AI)。
豐田正在積極探索AI的應用,特別是在「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方面。這種技術可以在虛擬空間中模擬汽車的開發和生產過程,大大簡化試製和試驗工作。這不僅可能改變工廠的物理布局,還可能徹底改變整個開發和生產流程。
這種變革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特別是在就業方面。與20世紀初福特汽車引入流水線生產不同,AI時代的效率提升可能導致某些職位的縮減。豐田已經提出了「大幅減少工序數量、零部件數量和用於製造的用地」的口號。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公司需要同時推進員工技能重塑(Reskilling)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商業模式也要變
豐田的改革不僅限於生產方式,還涉及整個商業模式的轉變。公司提出了將汽車發展分為「1.0」、「2.0」和「3.0」三個階段的路線圖。其目標是在2.0階段建立基於軟體和服務的盈利模式,在3.0階段將汽車打造成為社會基礎設施,實現移動產業的盈利。
這一宏偉藍圖反映了豐田面對競爭對手,特別是特斯拉和中國企業的壓力。儘管豐田在純電動車領域可能落後,但市場對其成為能源和AI平台提供商的期待仍然很高。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豐田和整個日本汽車業都需要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積極擁抱新技術、重塑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這也將直接影響日本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影響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