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提到美國股市,許多人都會直接想到道瓊工業指數,這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股市指數之一,1896年由《華爾街日報》創辦人查爾斯·道(Charles Dow)成立。由於成分股數量不多、計算方式不合時宜,其實一直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所幸長期以來沒出什麼大問題,依然被當作美股的代表性指標之一。
但近兩年,道瓊指數與市場脫節的問題開始慢慢浮現,例如2023、2024年,道瓊指數的表現比起由美國前500大公司組成的標普500指數落後超過10個百分點。自從1957年標普500指數問世以來,這麼巨大的落差只在1980年、1998年出現過,主要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動盪不穩所致。
表面上來看,造成道瓊指數落後的原因是大型科技股(Big Tech)崛起,背後原因則是設計缺陷,尤其在這個指數追蹤的自動化時代顯得特別不合時宜,專業投資人幾乎不會參考,但它卻受到媒體和散戶的過度關注,進而扭曲了美國股市的狀況。
AI熱潮推動了「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Alphabet(Google 母公司)、Amazon(亞馬遜)、Apple(蘋果)、Meta(臉書母公司)、Microsoft(微軟)、Nvidia(輝達)和 Tesla(特斯拉)的蓬勃發展,這七家公司目前佔據了標普500指數將近三分之一的比重。
然而,在道瓊指數裡,七大科技股的比重僅13.9%,其中Meta、Tesla和Alphabet甚至根本不在名單之內。攤開道瓊五大成分股,除了微軟(第三大成分股,與標普500指數相同)之外的分別是高盛(Goldman Sachs)、聯合健康(UnitedHealth)、家得寶(Home Depot)、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宣偉塗料(Sherwin-Williams),這五家公司在道瓊指數中的權重高達32%,在標普500中的佔比卻只有2.6%,對整個市場的重要性微乎其微。
換句話說,影響標普500指數的因素,對於道瓊指數的影響力會愈來愈小;而影響道瓊指數的因素,對於標普500指數也變得愈來愈不重要。股市已經漲這麼多,德國大選變天後還能更上一層樓?瑞銀點名這類股票是受益者更多文章
道瓊指數漸漸失去市場代表性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ames Mackintosh指出,讓道瓊指數失真的關鍵在於它的計算方式,道瓊指數的權重是按照股價高低分配,而不是根據公司市值(market value)。也就是說,股價越高的公司,對道瓊指數的影響就越大。
不過,只要對股市稍有瞭解的人就能明白,思科(Cisco Systems)股價62美元,高盛(Goldman Sachs)股價647美元,並不代表「高盛比思科重要10倍」。道瓊的「股價加權」方式,在電腦還不普及的時候確實能夠簡化計算,但放在今時今日已經嚴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