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首富李嘉誠家族控制的長江和記集團(長和),3月4日對外宣布,與美國貝萊德(BlackRock)領導的團隊達成協議,以190億美元(約新台幣6270億元)出售旗下位於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兩端的港口經營權。此舉動看似只是一樁跨國商業交易,但其時間點、涉及物件所在地與地緣政治,都讓交易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甚至讓親北京官方的媒體,開始針對李嘉誠展開一連串的口誅筆伐。
單純市場交易,為何捲入政治風暴?
長和集團打從1998年起,在巴拿馬特許下、取得位於運河兩端的港口經營權,並於2021年完成25年續約。如果單純從市場角度來看,本次長和集團出售的經營權與股權,其實涵蓋多達43個港口及物流網路,而這些港口分布在23國,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只是「其中之一」。
但看在中國政府眼中,似乎並不這麼認為,引述《華爾街日報》(WSJ)的報導稱,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黨政高層非常不滿,消息人士透露,中共高層不滿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長和集團沒有事先「通知」與徵求北京同意,就這麼將兩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港口賣掉,造成中國就此失去一個能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談判的籌碼,讓中南海措手不及。

只不過,雖然北京對此交易非常不滿,可被出售的港口幾乎都不在中國境內,政府實際上並無法直接出手阻擋。他們能做的,只能透過親北京媒體之手,像是香港《大公報》發表強硬評論,一邊警告企業應慎重考慮「站在誰的一邊」,另一邊再用愛國情操、國家利益、民族情感的大帽子施壓。當進行輿論攻擊後,接下來則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多個政府機構,針對長和集團展開調查,以涉及安全風險或反壟斷等理由,藉此迫使企業低頭或做出妥協。
為何來自《大公報》、香港與北京的「質疑」?
被視為北京打手的香港《大公報》,自從3月14日發表,第一則報社評論〈莫天真,勿糊塗〉,直接砲轟李嘉誠與長江和記集團,並指責長和集團只求盈利、不顧道義、不顧國家利益與大義,甚至「出賣全體中國人民」等,迄今為止在該報網站的評論版面,能看見超過十篇以上抨擊長和集團的評論、讀者投書與相關報導文章。
進入該報網站簡單用長和、巴拿馬運河、李嘉誠等關鍵字搜查,能找到像是〈《大公報》關於長和事件的文章引發廣泛認同:這是一樁戰術精明 戰略失明的買賣〉、〈長和擬售巴拿馬港口 葉劉淑儀:意味中國失去寶貴戰略性資產〉、〈各界促長和「三思而後行」:企業向美霸權屈服 難保日後安枕〉、〈銳評 | 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長和擬售巴拿馬港口 議員:維護國家安全是企業生存之本〉等言辭犀利的文章。

除了《大公報》,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也發文質疑,認為李嘉誠向美國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一事,「商人有沒有祖國?也許香港被外國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在記者會被外媒問及此事時,並沒有直接針對長和給出回應,只表示「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
而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此一交易引起社會高度重視,香港特區政府會依法確認港口交易案,有沒有如實符合規定進行。
這筆交易對誰最有利?
身為長江和記集團主要持股人之一,本次190億美元(約新台幣6270億元)的港口交易案,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李嘉誠與其家族。名下握有長和與長江實業的他,雖然在1989年六四之後大舉投資中國市場,並在數十年間賺取大量財富收益,但近年來隨著整個經濟局勢與政治風氣變化,李嘉誠逐步減少在中國的業務,如今與北京高層的關係也是愈發緊張。
他在2015年將長和及長實兩集團改註冊於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並同時出售許多位於中國的資產,當時就曾引發中國官媒一陣砲轟。

交易後的未來變化?
從長和手中取得大量港口經營權,貝萊德將控制全球大約10.4%的集裝箱碼頭輸送量,躋身全球三大港口營運商。而長和集團本身,雖然在交易曝光後一度嚐到股價上漲的甜頭,但打從特首李家超、港澳辦與親北京媒體接連開轟,該集團股價出現連續下跌,僅10個交易日,就讓公司市值蒸發多達256.6億港幣(約新台幣1089.4億元)。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北京未准!李嘉誠賣掉巴拿馬港口,華爾街日報:習近平震怒「這1個原因」
‧ 習近平震怒!動用「香港國安法」力阻賣巴拿馬港口?港媒揭李嘉誠沒在怕的原因《大公報》不忍了!李嘉誠向美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經營權,評論砲轟長和「漠視國家利益」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