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對台灣民進黨及本土主義的「同情之理解」

2025-04-02 06:40

? 人氣

2019年12月31日,《反滲透法》在立法院院會強渡關山,多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在議場外抗議,痛批民進黨的《反滲透法》是在重蹈國民黨白色恐怖覆轍,是一部違反民主自由人權的新戒嚴法。(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提供)

2019年12月31日,《反滲透法》在立法院院會強渡關山,多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在議場外抗議,痛批民進黨的《反滲透法》是在重蹈國民黨白色恐怖覆轍,是一部違反民主自由人權的新戒嚴法。(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提供)

賴清德稱「中國是台灣境外的敵對勢力」,民進黨政府還取消了發表「武統」言論的台灣大陸配偶(「陸配」)的「綠卡」,準備將其遣返回中國大陸。這引發了很大爭議,在野的國民黨和中國大陸國台辦都批評了賴清德和民進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為一位長期支持兩岸基於民主走向和平統一、反對台獨的人士,筆者對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的這些言行,當然也是持反對態度的。筆者認為民進黨當局的行為,進一步惡化了本就緊張的兩岸關係,對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都沒有好處。

但同時,筆者對於民進黨政府及台灣本土主義/民族主義勢力及其若干言行,是可以理解和部分同情的。

追溯台灣的歷史,可以發現今日台灣人及其身份認同的源流。現今台灣人的祖先,是從南島區域和中國大陸逐漸移入的。不過,在荷蘭殖民者占據台灣以前,台灣並沒有一個覆蓋全台的政權。之後,台灣經歷了荷蘭、明鄭(尊奉明朝的鄭成功)、滿清、日本、民國等多個政權的統治。

而以上這些政權,可以說都是「外來政權」,而非台灣本土人民主導的。其中荷蘭和日本統治時期,更是顯著的異族異國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時還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些外來殖民者也顯著的形成特權階級,壓迫占台灣人口大多數的本土居民。

遷台後的民國政府,算是唯一一個較有力整合了外來者與先住民、將全體民眾在法律上作為平等公民對待的在台政權,但仍然長期存在「外省人」和「本省人」的身份區隔和差別對待。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許多台灣人被殺害,更是在台灣人心中留下了至今未愈的深刻傷痕。在蔣介石、蔣經國時期,從大陸遷來的、約占台灣總人口兩成的「外省人」,在政治、經濟、輿論等方面掌握壓倒性優勢,「本省人」則備受壓制。以「反共戡亂」為名長期「戒嚴」、國民黨壟斷政治的威權時代,許多台灣人被殺害。兩蔣時期,國民黨主導的在台民國政府,以「大中華」和「反共」為主基調,而台灣本土人士長期沈寂。(相關報導:賴清德定調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 學者痛批:倒退回「抓匪諜」戒嚴時代更多文章

台灣「解嚴」走向民主化後,尤其1990年代起,占人口多數的台灣本土勢力日益崛起,曾經被壓制的本土主義和台獨敘事變得流行。主要代表台灣本土勢力的台灣民進黨,也在2000年成功執政。這些年來,台灣「本土派」和「大中華派」,在身份認同、利益、情感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對台灣前途也有不同看法和計劃,雙方沖突頗多。

在中國大陸與台灣「藍營」多數人士看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這當然有著各種依據,如兩岸同文同種,二戰後台灣也明確歸屬中國。即便是台灣本土人士、先住民,祖先也來自福建等中國大陸地區。但另一方面,台灣長期與大陸不屬同一政權、歷史上分離多於統一,同樣是事實。如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後至今,兩岸同屬一個政權統治只有僅僅4年(1945-1949)。而從秦漢到元明清,多數時候大陸也將台灣視為「不毛之地」,管轄少而棄置多,雙方的交流有限。台灣也在數百年歷史中,逐漸形成了較獨特的、與大陸主流文化有顯著差異的本土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