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穩住外資還得靠市場─習近平釋放的訊號

2025-04-01 07:0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5年3月28日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有40多位外資CEO,其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德國賓士、日本豐田、韓國三星等。(新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5年3月28日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有40多位外資CEO,其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德國賓士、日本豐田、韓國三星等。(新華社)

行動代表著方向,政治領袖的行動代表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中國過去一周兩大國際論壇——發展高層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李強和丁薛祥的主旨演講尤其是習近平隨後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的舉動和講話,表明中國政府持續在強化中國市場對外資的重要性及吸引力,以圖穩定外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2023年中國廢除疫情清零政策,重開國門,將注意力再次聚焦經濟後,當局即發現,要恢復中國市場的活力,重振經濟,離不開民企和外資,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吸引外資來華投資上。應該說,前者取得初步效果,民企信心有一定復蘇,然而後者並未達到預期目的。原因在於,中國這輪重開國門的背景有深刻變化,中美對抗在持續深化,美國對中國的各種限制,特別是在技術和投資上的限制不斷堆疊強化,外部環境對中國更嚴峻,西方企業尤其美資撤離中國市場的步伐在加快,而想進入中國的企業,也在權衡地緣政治風險和中國國內的政策風險。

在這一過程中,當局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及所採取的執法行動也讓西方企業害怕無意中觸碰中國的國安風險。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有關部門2023年3月突襲了美資調查公司美思明智北京辦事處,關閉了公司業務,拘留了五名中國籍員工,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未依法報經批准取得涉外統計調查資格,違法從事涉外統計調查活動」,此舉引發在華外國投資者的擔憂和恐慌,削弱了最高層對外資的友好表態效果。

向外資示好?中國釋放五名美企員工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和中國消費市場的持續疲軟共同作用而導致的「內卷」現象加劇,在華外企在中國市場維持正常盈利增長越來越困難,這尤其表現在電動汽車領域,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歐美日韓的汽車企業也不得不同中國車企激烈競爭,利潤日益減少。這使得中國市場對外企不再是個理想的投資地。(相關報導:張俊華觀點: 「長和」交易告終的兩種可能結局更多文章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萬9080家,雖比上年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FDI)額為人民幣8262.5億元,同比減少27.1%;今年前兩月的實際使用外資額為1712.1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20.4%,其中1月實際使用外資額按年下降13.4%。這說明過去兩年的中國引資政策和努力並未奏效,從而側面也印證了當下的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對中國吸收外資有重大影響,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引資的艱難。

對中國來說,外資不但在提高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上還會起到重要作用,更是投給中國的一張信任票,就此而言,穩外資就是穩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原重慶市長黃奇帆提供的兩個數據說明了這個問題,外企去年佔中國制造業出口的30%,但佔中國高技術、裝備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品出口的比例達50%,也即一半的高附加值技術的產品出口是由外企貢獻的,說明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進步仍離不開外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