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理帕魯克斯日前抱怨「台灣與立陶宛合作雷聲大雨點小」,立陶宛議會議長思科威爾內里(Saulius Skvernelis)也表示立陶宛與台灣之間的合作預期並未實現,並強調「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已被納入政府議程。
立陶宛總理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日前在立陶宛媒體Delfi的節目中表示,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停滯不前,因立陶宛對台合作的期望未能實現。尤其立陶宛未獲得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基金,也沒有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分享。帕魯克斯還說,立陶宛因台灣議題與中國爆發外交爭端時,北京當局將立陶宛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導致當時立陶宛的出口面臨挑戰,而國際投資者也因擔憂中國可能報復而卻步,立陶宛因此失去數億歐元的直接投資。
立陶宛國會議長思科威爾內里(Saulius Skvernelis)2日接受Žinių Radijas電台採訪時,也同意帕魯克斯的看法。他認為當初台立合作的宣傳力道推高了立陶宛的期望,但實際成果不如預期。思科威爾內里說:「我們本該在立陶宛有五家晶片工廠,但我們什麼都沒看到」、「對台關係的過度樂觀是試圖掩蓋外交政策上的冒險行徑,像是設立台灣代表處、並以『不應出現的名稱』命名。」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報導,思科威爾內里表示,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已被納入政府議程。他說:「這一進程當然不會公開討論,但某種形式的接觸很可能已經在進行。」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代表王雪虹則強調,當前國際局勢嚴峻,俄烏戰爭持續超過3年,中國持續加劇對台施壓,威權主義威脅區域安全,沒有國家能置身事外。在此關鍵時刻,台灣與立陶宛更須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擴大合作領域,深化雙邊情誼與民主伙伴關係。BBC大哉問:台灣手裡還剩什麼籌碼,上得了美國的談判桌嗎?更多文章
中國於2021年8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以抗議立陶宛同意台灣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在代表處正式成立後,中國稱立陶宛違反「一中原則」,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大使館改名為代辦處。帕魯克斯去年在就任立陶宛總理前就表示,新政府將尋求與中國全面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立陶宛允許台灣開設以台灣為名稱的代表處更是一次外交錯誤。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當時也說,中國和立陶宛關係應建立在互信原則和國際義務的基礎上,他支持立陶宛與中國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