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巴黎協定出爐 台灣既喜又憂

2015-12-14 14:43

? 人氣

巴黎氣候變遷峰會達成巴黎協定,未來各國要推動減碳,對台灣而言可謂「既喜又憂」。(美聯社)

巴黎氣候變遷峰會達成巴黎協定,未來各國要推動減碳,對台灣而言可謂「既喜又憂」。(美聯社)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的巴黎氣候峰會終於落幕,各國達成「巴黎協定」,希望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力保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對台灣而言,應該是既喜又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雖不是締約國,但政府與民間團體仍組團參與巴黎氣候峰會,而在此之前,環保署9月依國際氣候協議締約國的規格提出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提出一個「很給力」的減碳承諾─環保署對國際承諾,給出一個比南韓訂出更嚴格的減碳標準─50%的減量目標。

依照正常成長,台灣預估2030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會達到4.28億公噸,但環保署承諾的目標要減半到2.14億萬公噸,這個數字較目前碳排放量減少4千8百萬公噸,等於到2030年時要比2005年排放水準減少20%。這遠比韓國2030年要減37%的目標更高。而根據立法院今年6月三讀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溫室氣體減量到2050時,排放量要回到2005年排放水準50%以下。

因此,根據環保署對國際承諾的目標,及立法院通過法律訂出的長期目標,台灣一直到2050年,都要「長長久久」的全力減碳。

沒有人可以否認地球正暖化中的事實,也沒有人可以忽視因氣候變遷,導致近年全球各地「極端氣候」加遽,並因此帶來的重大災害的可怕,更別提那些排放污染帶來的生活品質下降、民眾健康受害。

如果放任碳排放量繼續增加,到世紀末,地球的溫度要上升攝氏4-5度,冰帽融化、水平面上升,海島國的台灣必然受害;近來中南部嚴重的「紫爆」、近年諸多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台灣都是深受其害。因此巴黎氣候峰會順利達成協定,各國戮力減碳,台灣也作出高標準的減碳承諾,該是值得高興歡喜之事。

不過,回顧過去台灣的表現,再衡諸現況與未來,又讓人不能不憂心:台灣有能力執行達成此目標嗎?減量調整過程,台灣會付出那些代價?民間與政府是否真有決心、願意付出代價達到目標?

雖然第一個全球減碳行動的「東京議定書」在1997年底就簽定,等於當時全球就已建立減量共識並希望付諸行動,但台灣除了2008年因經濟下滑、工業生產減少而讓碳排放量減少外,每年碳排放都是正成長;以排放總量而言,居全球約24名,平均每人排放量則居約20名。而國內喊了十多年的綠能政策至今仍是蝸步行走,看看再生能源比例低到只有3-4%即可知,其中占多數的水力發電還是更早期就建立的,台灣這十多年來,在減碳方面的「努力與成果」,從這些數字上可說一目瞭然。因此未來台灣是否有能力達成減碳目標,確實讓人憂心。

再以具體政策與作法看,明年執政希望濃厚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已提出其能源政策,概括而言就是:非核、綠能、減碳。民進黨對核電除役是如期推動,同時在2025年時把綠能比例提高到20%,但一來提高綠能比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本,政府本身財力不夠,仍要借助民間投資,此為變數之一;再者推動綠能建設的速度,以過去台灣各項建設碰到的問題來看,其進度是否能快速把台灣的綠能從4%上拉到20%,也是變數之一。

而在非核到綠能增加的「空窗期」,如果要避免台灣陷入缺電,還是要靠傳統的火力發電─不論是燒生煤還是天然氣,同樣都會增加碳排放量。最危險的情況就是:台灣要嘛缺電,要嘛增加碳排放,兩者顯然都不是大家所樂見。

未來的執政團隊的執行力是否能讓台灣免於掉入這個「悲慘的二選一」困境,是讓人憂心。而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表達對2017年缺電的憂心,也顯見企業對未來供電存在的不確實感與憂慮,如果真發生缺電,國內的投資與經濟都會受創;台灣在迎來巴黎協定之餘,對未來的能源與減碳政策,是該審慎應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