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莫札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在「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被爭論至今的「莫札特效應」:聆聽莫札特對大腦的確有好處。
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札特效應」的關鍵;反向莫札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這項研究論文〈莫札特、莫札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札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發表於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莫札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羅雪爾(Frances Rauscher)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裡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札特的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莫札特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781年,當時作曲家年僅25歲。
羅雪爾的結論使「莫札特效應」風靡全球,唱片公司紛紛推出各種號稱有治癒作用、提高智力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專輯。然而,「莫札特效應」是否存在、具有可靠性,一直被科學家爭論至今。
中國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及其團隊在實驗中,把100餘隻大鼠分成不同組做了系列實驗,包括讓大鼠聆聽莫札特K.448、反向莫札特音樂(把K.448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以及播放巴哈樂曲、反向巴哈樂曲。以此作為對照,保證被聆聽的音樂的物理元素是相同的。
研究人員檢測了大鼠聽音樂後不同時間點和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的水準變化,以及音樂對大腦新生神經元的影響,這些實驗結果均支持莫札特效應的存在。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改變莫札特音樂的節奏或音高成分,發現保留莫札特節奏成分的音樂可產生與莫札特音樂類似的效果;而僅保留音高成分的音樂沒有明顯效果。這說明,節奏成分可能是「莫札特效應」的關鍵。
在對人的檢測中,研究人員挑選60名大學生,分成三組。在相同環境下,分別聽莫札特音樂、反向莫札特音樂,還有一組學生什麼也不聽。在一周的時間裡,三組學生每天聽半個小時相應樂曲,並進行一系列包括用筆在紙上走迷宮,以及摺紙和裁紙等測試。結果發現,聽莫札特音樂一組的學生表現更好,聽反向莫札特音樂的學生表現最差。
研究團隊成員夏陽教授表示,他們發現聆聽莫札特對大腦有好處,可以觀察到新生神經元的增加;而聆聽反向莫札特對人和大鼠均有負效應,會使得新生神經元減少、行為認知能力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