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核能議題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核電到底是好是壞?沒有核能是否又會影響現在的生活?擁核與反核兩派各有其主張,舉凡綠能有沒有辦法取代核能、核電是否較環保、核廢料問題該怎麼解決、沒有核能台灣是否會缺電?支持與反對核電的兩方,各自都有自己認定的優點與看法。
現在,就讓《風傳媒》帶你了解擁核與反核雙方的論點,以及日本及德國對於核電問題的態度。
近年來,核能議題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核電到底是好是壞?沒有核能是否又會影響現在的生活?擁核與反核兩派各有其主張,舉凡綠能有沒有辦法取代核能、核電是否較環保、核廢料問題該怎麼解決、沒有核能台灣是否會缺電?支持與反對核電的兩方,各自都有自己認定的優點與看法。
現在,就讓《風傳媒》帶你了解擁核與反核雙方的論點,以及日本及德國對於核電問題的態度。
今年314反核大遊行的主要訴求為「告別核電,能源新願」,意味著在後核電時代,全民應一起面對新的能源政策,但再生能源是否真能成功取代核能?擁核、反核者顯然有不同聲音。
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指出,由於台灣土地面積、氣候等限制,風力、太陽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受限於規模過小且穩定性不足,此外成本也較高,因而難以作為穩定共電的基載電力。
另根據全國能源會議背景資料,所謂基載電力是指可以長時間穩定運轉、燃料供應可靠及發電成本低的電力來源,典型機組為核能及燃煤,理想佔比應介於55%至65%之間,若低於此數值則有供電危險,而在核四封存、既有3座核電廠除役的狀況下,基載電力比將降為39.2%。
全國行動廢核平台表示,政府應以「綠能最大化」為發展目標,透過投入發展智慧電網及調整產業結構,使再生能源成為創新動力,讓分散式的新能源經濟遍地開花。
對於「再生能源難以取代核能成為基載電力使用」一說,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則表示,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喊出「再生能源大於50%」的願景,過去環保署也曾喊出2050年再生能源要達100%的願景,且台電也從未明確回應為何基載電力須介於55%至65%的評估方法,可見55%至65%的基載電力並非必要。
雖然許多環保團體投入反核運動,但「環保」同樣也成為擁核者支持核能的一大因素,主因在於擁核者視核能為取代燃煤發電的「減碳神器」之一,但反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台電網站指出,由於核能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即使把建廠、製造核燃料和電廠除役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納入,核能與再生能源一樣都屬低碳能源,光是2015年1、2月的核能發電減碳效果,就等同於1萬3739座大安森林公園。因此,許多擁核者站在減少碳排放量以對抗全球暖化的立場上支持核電,並說與核災相比,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等議題更令人憂心。
綠盟則引用國外學者研究指出,以減碳的經濟性來評估,若用再生能源、汽電共生等方法提升能源效率,效果將多過使用核能的1.5至11倍。
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指出,核電與燃煤發電非一不可,是擁核者想像出來的二元框架,也延續了過去掠奪式經濟發展的思維,以「害怕影響經濟」為藉口而不去檢討現行的節能政策,只一味透過核電減碳。
廢核大遊行強調,核電不該再成為未來台灣的能源選項,但擁核者仍然憂心廢核後將造成缺電問題。
全國能源會議背景資料指出,根據台電10302案,在無核四且核一到核三廠皆除役的情境下,未來備用容量率在107年起將低於10%,至110年後甚至僅剩5.4%以下,即使在工研院設定的前瞻節能情境下,台灣仍將面臨電力供應不足的危機。
什麼是備用容量率?在官方的定義中,備用容量率公式為[(供電能力-尖峰負載)/尖峰負載]*100%,而在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上以電鍋比喻電廠、飯比喻電,並用顧客飯量比喻用電量,而「備用容量」指的就是為了不讓顧客沒飯吃,餐廳需要預備多的電鍋以應付使用中電鍋故障及檢修的狀況,也就是為了避免缺電所多預備的供電容量,而台灣設定的備用容量率目標值為15%。
綠盟則以工研院及台電研究案的2項數據重新評估,繪製出2種情境的長期備用率容量,並指出只要能落實工研院的前瞻節能情境,讓用電需求成長率停在1.07%,即使在無核四且核一至三廠不延役的情況下,備用容量率都不至於低於可能有缺電風險的10%。
根據此情境,綠盟再三強調節能的重要性,且認為「用電零成長」並非不可能。
自日本311大地震以來,核災的陰影始終籠罩台灣,反核者認為台灣土地小、地震多,核電廠離市區太近,一旦發生核災將無處可去,但擁核者卻有不同看法。
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指出,地震對於核電廠的危害有限,且核電廠本身即有層層防護措施,反核團體強調地震國不該建核電廠有誇大之嫌。此外,該網站也指出,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核電廠周遭人數皆高於台灣,台灣的核電廠鄰近市區並非特例。
全國廢核平台網站引據國際報導及評估指出,由於地震帶及海嘯等因素,台灣4座核電廠為全球最危險等級;此外,台灣核電廠是地震海嘯風險最高、人口過度密集的地方,一旦發生核災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反核的旅日作家劉黎兒曾說,「核災一旦發生,台灣人無處可逃」。以311核災擬定的最壞狀況方案,整個東京都必須疏散,對比台灣的核一、核二廠,30公里圈內的600萬人將無處可逃!
除了核災外,難解的核廢料習題,也是核能引起爭議的主因之一,然而對於核廢料是否無解,擁核、反核人士也有不同看法。
核能流言終結者網頁指出,核廢料可透過固化、乾儲存與核廢燃料再處理3種方法處理,加上人體對於微量輻射線本來就有抵抗及修補的能力,只要妥善貯存,對大眾健康影響不大。
全國行動廢核平台指出,目前核廢料處理問題依舊無解,而政府試圖將核廢料送至他國處理,是將輻射汙染轉嫁他方,是國際上最受譴責的處理方式,政府應正視世代倫理,全面檢討核廢料處置政策。
針對擁核者「核廢料處置可行」的說法,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所謂「可行」有3種,分為理論上可行、工程上可行的及商業上可行,而現今核廢料處置技術大約介在理論可行及工程可行之間,即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核廢料處置場址選定難以得到周遭居民認同,這些都是目前核廢料處置的難題。
自反核風潮最盛的2013年以來,有許多反核者表明「我反核四不反核電」,而反核團體最常以「拼裝車」來形容核四的危險,卻也招致擁核者批評,究竟核四為什麼那麼顧人怨呢?
不論是核能流言終結者或者台電,都駁斥核四是危險拼裝車的說法,並說分包是大型設施的主流建設方式,可以匯集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以造就更好的品質,並舉美、日、中等大國的核電廠皆為分包施工為例。
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曾在《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中寫道,台電獨步全球的「數位儀控系統」導致系統不穩,分包給各廠再由台電統籌建造,而建造過程屢次被發現台電私自更改設計且工安問題不斷,網路影片《戲說核四:309特別篇》也有詳盡的說明。
網路影片《戲說核四:309特別篇》
從2011年311福島核災後,是否繼續使用核電,成為各國政府都須面對的課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受核災衝擊的日本及全面廢核的德國了。
在福島核災過後,日本曾以停機檢查為名義,關閉全國48個核電廠,進入「零核電」狀態。不過,面對日本貿易赤字不斷增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上台後仍不顧大批反核民眾反對,決定重啟核電,在2014年11月重啟位於鹿兒島的川內核電廠,終結日本的「零核電」時代。
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政府宣布最晚於2022年全面廢核,並關閉8座核電廠。雖然日前有媒體報導德國電價因廢核漲了1倍,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的窘境,但隨即遭到民眾打臉指該篇報導並非事實。
德國並非說廢核就廢核,而是早在2000年便開始大力推動「能源轉向」政策,希望能擺脫對燃煤及核電的依賴、改用再生能源。許多媒體也報導,雖然推動能源轉向須付出極高成本,如節節高升的電價等,但確實有不少德國人願意為了非核家園的理想而承擔一些不便,也成為台灣討論核能議題時最常被提到的例子。
地址:114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13巷37號4樓
電子郵件地址:service@storm.mg
Copyright © 2024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Loading...
系統錯誤
第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