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客慘遭蜂螫「11傷、2亡」!這3類虎頭蜂「能避則避」 急診醫「教4招」自救

2023-09-27 11:49

? 人氣

新北瑞芳一個登山團在踏青途中,遭到蜂群螫咬。(圖/翻攝自記者爆料網)

新北瑞芳一個登山團在踏青途中,遭到蜂群螫咬。(圖/翻攝自記者爆料網)

新北市瑞芳山區昨20日發生20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的事件,造成11人受傷、2人失去呼吸心跳,甚至施救過程中另有3名消防隊員遭受蜂螫。事實上,在急診環境中,被虎頭蜂螫的個案時有所聞,但如果被虎頭蜂要怎麼樣脫離險境,這邊也和大家分享自保招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3類虎頭蜂能避就避。(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這3類虎頭蜂能避就避。(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台灣虎頭蜂有七種,其中三種能避就避

台灣本土虎頭蜂有七種,為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和黑腹虎頭蜂,其中的三種要特別注意,如果看到要儘量繞道而行

--黑腹虎頭蜂:雖然個頭矮小,攻擊性卻很強,廣泛分布於淺山至中海拔,由於全身黝黑,遠遠看起來很像螞蟻,如果樹上或是土穴看到蜂巢,上面趴滿像「螞蟻」的樣子,基本上就是他們。

--黃腰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則是腰部有一段是黃色的,雖然性格相對溫馴,由於棲息地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常常會以人的屋簷、窗台、近郊附近的草叢、樹木為家,離人類活動範圍近是這類虎頭蜂容易螫人的原因。

--黃腳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腳是黃色的,分布範圍也大約是淺山至中海拔,由於腳是黃色的不太明顯,遠看就有點像是沒有腳的昆蟲,攻擊性次強,也是本次案件的主角。

9到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9到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9至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民眾一定要注意

虎頭蜂的習性跟一般的蜜蜂不太一樣,他們在一年度,主要會分成三個蜂巢成長階段:

--12-4月蜂王繁殖期:蜂王單獨築巢,在選定的地點開始繁殖下一批虎頭蜂班底,這時候通常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在蜂巢內,不太會螫人。

--5-9月蜂群壯大期:這段期間,由於第一批的虎頭蜂班底已經成熟,虎頭蜂的進食、築巢等等都已經有班底,蜂群開始進入快速擴增期,但這段期間,活動範圍是在蜂巢附近,其實不太會被螫。

--9-11月蜂群裂變期:這段期間,由於原本的蜂巢已經乘載不了太多虎頭蜂,虎頭蜂們會帶著新的虎頭蜂王另覓蹊徑,這時候虎頭蜂活動範圍最廣,也最容易造成螫人事件。

被蜂蟄可以4步驟自救。(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被蜂蟄可以4步驟自救。(圖/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授權,請勿翻攝)

若不幸遭蜂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自救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避免虎頭蜂螫,永遠是最好的防範辦法,特別是在9至11月的蜂螫高峰期,遠離虎頭蜂巢穴,是最好的選擇,但若不幸遭到蜂螫,以下提供給大家「通則」,民眾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自救:

第一步:儘速移除螫針
蜂螫可以粗分為一般蜜蜂螫以及虎頭蜂螫,虎頭蜂螫通常不會有螫針殘留,但一般蜜蜂殘留在皮膚的螫針上往往會伴隨有毒囊在上面,而毒囊如果沒有及時移除,殘留的毒囊上還會收縮,持續地將毒液注入身體內造成更大的皮膚發炎反應,而通常蜜蜂螫針都不深,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衣物即可拍落螫針。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瑩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