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二戰的摧殘與歷史暴行的縈繞,德國不但從灰燼中復活,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權之一,至今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移民國,其魅力與文化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入。然而,台灣人對於德國的印象較多的,大概還停留在高級、好開的進口轎車吧!但在頂級工藝背後所代表的國家精神與民族性,則是台灣民眾較少觸及的。就讓我們從4個事件,了解德國人民深植心中的價值。
1. 德國路不平!因為這塊「絆腳石」,提醒人們永遠記得納粹黑歷史
走在德國的路上,你可能時不時會踢到一塊銅版,這不是路不平、而是要德國人民時時刻刻的記得他們受到的歷史教訓——二戰納粹大屠殺!
「一塊塊的銅磚,絆不倒行人們的腳,卻絆的倒行人們的心」
「Stolpersteine」在德語中為絆腳石之意,是一項由德國科隆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於1990年發起的藝術壯舉。目的就是為了紀念納粹德國期間被殺害、驅逐的人們,從猶太人、吉普賽人至殘障者或同性戀,讓大眾知道他們並非只是集中營內的一個編號,也是一名德國人、鄰居、甚至好友。每當人們被絆到、彎下腰、詳閱磚上的字時,便是在對一條被殘忍對待的生命鞠躬致意,讓人們銘記歷史的暴行。
1970年,當時西德總理伯蘭特,在探訪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突然下跪,為過去的德國的罪刑懺悔。而這驚天一跪,卻使德國的尊嚴站起來了!至此開始更為積極承擔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所造成的傷害。
德國中小學開始教授戰爭時期的歷史,從暴行的歷史圖片、小說、電影,參訪紀念館,甚至探討敏感與道德正義的問題,如:「為何許多德國人看見猶太人被迫害,卻未曾阻止?」、「是否應為了保全性命而容忍納粹?」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教育下一代,勇於承擔責任、別再重蹈覆轍。
縱使納粹暴行距今已逾70年,德國人的道歉依然還未結束,每年支付以色列數億美元,作為大屠殺倖存著的生活費用,甚至在難民議題上也挺身而出,希望以承擔較多國際責任,彌補過去對世界造成的傷痛。
事實上,大部分的德國人都不喜歡被問及關於納粹的問題,但若被提及,他們也不會迴避,而是以真誠的態度回答問題,因為在自幼教育的影響下,是非對錯早已瞭然於心。
2. 生兒育女好燒錢?政府幫你出
據上世紀60年代統計,德國平均每個母親生育2.5個孩子,在此之後,出生率便是不斷下降的情況,甚至一度成為了歐洲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既然事關重大,德國政府出錢、出力當然少不了。現在的德國,超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可是會讓你大吃一驚!
首先,德國的孕婦在產前6週以及產後8-12週,更是不需要工作的。在這段期間,孕婦還可以獲得與自己薪水相應的「孕婦金」津貼補助。在孩子出生後,父母不但都有為期3年的留職停薪的「育兒假」,在家哺育嬰兒的父母親,甚至還可以申請每月最低300歐元的「父母金」補助28個月,以及最低184歐元的「兒童金」補助直至孩子成年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