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90後看人才外流

2015-12-26 06:00

? 人氣

working holiday於近年風行於年輕族群。(圖片來源:Metal Potato )

working holiday於近年風行於年輕族群。(圖片來源:Metal Potato )

working holiday這個名詞,是我在空中英語教室雜誌的封底發現的,那個書皮爛掉了也沒有人會管的時空。(或許現在依舊如此)我曾經想去working holiday,在民國95年(2006),但我沒有。當我身邊的好多朋友都去了working holiday,是民國102/103年,是這兩年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時我對這個名詞的心態,只是純粹想去玩,根本無心在working,working只是讓我的holiday有一個合理性;如今,至少有一半的人是認真想去working,看能否攢一點錢回來,順便過他們拮据的holiday。

我的上一份工作,很榮幸在屁股都還沒有坐熱的時候,擔任過好幾次HR。
在雪花般片片的履歷中,要找到一段吸引我的陳述,其實很不容易。我面試過年紀最大的是38歲,年紀最小的跟我同輩,從22歲的應屆畢業生到28歲的區段是最密集的。
有很多人很自豪地在他們的履歷裡強調:20xx-20xx年在______(紐、澳)遊學打工,工作經驗?是一片空白,打工經驗?只能說出輪廓,不能點中要害。
在面試談話中,我盡量讓對方感到是在話家常,也常常做自我揭露來卸下面試者不必要的焦慮。直白地說,這些人在我稱讚他們的獨立跟勇敢時,也直接被我判出局了,這些人,一定不代表所有去working holiday的台灣年輕人,但從我的HR經驗中,卻已經接觸到一大部分的人是如此。

我的工作時間真的不算長,但我的工作經歷也不算少。領域從耍嘴皮到冒冷汗的panasonic sales、保險業務助理、牙科助理、攝影製片、翻譯、騙錢的英文老師、教案編輯...要說到離職,我是一次比一次感觸更深。我很認同馬雲說的,員工會離職,只有兩個原因:一、錢,沒有給到位。二、心,委屈了。

如今我也在台灣這個寶島以外的地方工作。很多人說我勇敢。我說,如果可以在台灣,誰想離家背井,讓家人朋友掛心,把自己穩定的感情親手推向危險,只是,我在這裡看得到的世界,大太多了,我在這裡得到的文化衝擊,讓我看見黑暗中台灣的光亮在哪裏。

台灣就像一間嘴巴常在喊口號的公司,四肢卻很小,上面的高官都是滿腦肥腸的傳統思維,壓得最下面卻最有活力的年輕人死氣沈沈,有夢,但都被催眠叫做癡人說夢,說他們能力不足,他們就真的覺得自己的實踐力不夠。

台灣最富裕的時代,約莫在1980年代,而7年級前段班已經30多歲了,到了1990年代的我們出了社會,還沒有享受到就接棒,就正面臨薪水低迷,工時長,物質普遍貧窮,更別提可怕的撫養比...。

為什麼台灣有競爭力的人在離開,與其說他們主動離開,不如說他們是被動推出去的。這是我們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我們成長最多的黃金時代。加油,各位,在世界各地的你們,要記得回家;還在台灣的你們,盡量流出去吧,只有離開台灣,才會更愛台灣。

台灣真的很美好,雖然我們註定要繞遠路,但會在台灣重逢,創造我們期盼的光景,一切就會值得。

人才外流後的回鍋,是很強大的。

*作者為台灣90後。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電視組,曾在香港當交換生,曾任英文老師、教案編輯,還去了中國當派駐臺幹,目前又回到台北任職於雜誌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