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出版生死戰
台灣租書店曾歷經輝煌年代,2000年前後,全台估計超過4000家,然而,近年隨著平板、手機技術發達,租書店「雪崩式倒閉」已不是新聞…
01

漫畫出版生死戰》從4000家倒到剩490家!租書店瀕臨絕種,對出版社最大衝擊是⋯

台灣租書店曾歷經輝煌年代,2000年前後,全台估計超過4000家,然而,近年隨著平板、手機技術發達,租書店「雪崩式倒閉」已不是新聞。示意圖。(資料照,吳尚軒攝)

台灣租書店曾歷經輝煌年代,2000年前後,全台估計超過4000家,然而,近年隨著平板、手機技術發達,租書店「雪崩式倒閉」已不是新聞。示意圖。(資料照,吳尚軒攝)

台灣租書店曾歷經輝煌年代,2000年前後,全台估計超過4000家,然而,近年隨著平板、手機技術發達,租書店「雪崩式倒閉」已不是新聞,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台出租業者僅餘490家。對此的衝擊,開拓動漫展執行長蘇微希指出,漫畫出版社跟日本拿版權時,常是拿「套裝組合」,除了當紅的熱門作品外,還要一起買幾套冷門作,以前印3000本給租書店,就能跟日方交代,租書店崩毀後,這些書的發行、印刷成本,就會被逼得直接赤字。

過去街坊巷口常見的漫畫租書店,是許多人學生時代的青春回憶,知名作家九把刀便曾形容,租書店是他的第二個家,然而,自2010年後,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通訊設備興起,租書店出現倒閉潮,近乎每個月,便有店家倒閉消息,也常常伴隨著網友、讀者的不捨與哀嘆。

20190828-位於台北市松山區的皇冠租書店,於2015年結束營業。(取自玄史生@flickr/CC0 1.0 Public Domain)
過去街坊巷口常見的漫畫租書店,是許多人學生時代的青春回憶,但自通訊設備興起後,開始出現倒閉潮。(資料照,取自玄史生@flickr/CC0 1.0 Public Domain)

台灣租書店是如何從4000家關到剩490家?

根據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台灣租書店歷史,可追溯日治時期,1900年代初期的《臺灣日日新報》中,便有關於貸本屋(かしほんや)之記載,以類似說書人畫本的「講談本」,與俠義、偵探小說最受歡迎,售價10分之1作為租價,在當時已成公定行情,貸本屋也成為租書店的原型。

而至戰後,租書店以武俠、藝文小說為主,以及本土創作的「尪仔冊」 ,包含陳海虹、游龍輝等人皆是著名創作者,1950年代尚有大量本土漫畫創作者;1960年代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大眾閱讀也浮現契機,瓊瑤、金庸作品各自帶起言情、武俠風,並在租書店裡開創一片天地。

20190124-台灣漫畫基地24日正式開幕,目前舉辦台漫六十展覽,圖為漫畫基地2、3樓展出各類作品。(吳尚軒攝)
至戰後,租書店以武俠、藝文小說為主,以及本土創作的「尪仔冊」。圖為漫畫基地台漫六十展覽。示意圖。(資料照,吳尚軒攝)

漫畫正式加入租書店體系的時間點,根據研究,則更晚一些,1946年新聞局禁止日本漫畫進口,1966年更頒布溯及既往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日本漫畫儘管有盜版管道,亦遭到沒收,直到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完全不保護日本著作,國立編譯館並放寬日本漫畫送審,廠商競相販售「無授權」的日本漫畫,彼時日本已有手塚治蟲、水木茂等名家大師,對比台灣當時漫畫創作無法正常化,也使得日本漫畫長驅直入,在租書店正式插旗立碑。

1987年《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廢止,而至1992年新《著作權法》 實施,出版社開始到日本簽訂版權,印刷精美的正版漫畫出現,隨著90年代學生族群的加入,不僅十大書坊、白鹿洞、漫畫王、花蝶等連鎖業者相繼成立、搶進市場,首套租書店軟體「孟波系統」的問世,也終結人工登記,正式走向電腦管理,直到2000年前後,全台估計已有超過4000家租書店。

20190828-漫畫租書店,影音出租店,白鹿洞。(取自玄史生@flickr/CC0 1.0 Public Domain)
隨著90年代學生族群的加入,十大書坊、白鹿洞、漫畫王、花蝶等連鎖業者相繼成立、搶進市場。(資料照,取自玄史生@flickr/CC0 1.0 Public Domain)

然而2010年後,隨著網路時代來臨,手機、平板電腦技術逐漸成熟,業內人士指出,在2012年智慧型手機技術成熟、iPad問世後,租書店便陷入死胡同,2013年時,全台估計僅剩1000家上下,而根據財政部統計,小說、漫畫與雜誌出租業者,截至今年年6月,全國僅餘490家,與當年榮景相比,令人唏噓。

租書店消亡 學者分析最受影響的是「這族群」

對於租書店在網路時代的消亡,台史博研究員劉維瑛表示,年輕人一定會改變看漫畫的模式,改用平板、手機看,這不只台灣,日韓都差不多,這是一個趨勢,也很難去改變,而或許會最受到影響的,是中老年齡層的客群。

劉維瑛以台南地區的田調經驗指出,鄉間的租書店,其實就是服務跟著他們一路20、30年過來的客人,實際去就會發現,常常阿伯走進店裡,不需要交談,老闆就會默默把書收下來,再把角落準備好的玄幻、武俠小說給他們,她也遇過有些阿姨,說很想收,但是就是不捨得這些客人。

劉維瑛認為,對專門出版租書店言情、武俠小說的出版社來說,網路平台、便利超商等通路,早就有販售這些小說,也有的業者西進中國,甚至選擇南進,只要有華人出版的地方都有機會,甚至有些還是進到中國後,再回流到台灣來,如果純文學不會消失,餵養更多讀者的通俗文學一定會繼續存在。

20190828-漫畫店。(取自Siegfy@flickr/CC BY-SA 2.0)
對於租書店在網路時代的消亡,台史博研究員劉維瑛表示,許會最受到影響的,是中老年齡層的客群。示意圖,與本文個案無關。(資料照,取自Siegfy@flickr/CC BY-SA 2.0)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則表示,目前租書店主要消費人口,大概是35歲、在90年代度過青春期的人,這些人因為小時候很依賴紙本閱讀、租書店,所以會覺得,就是要去租書店看,當租書店消失後,這些人也不習慣轉到網路上,他們可能就此不看漫畫,閱讀習慣養成要很久,消失只要一瞬間,會因為租書店消失而減少的閱讀人口,就是中老年人。

在可能的影響上,劉定綱認為,就是這些人的小孩,會少一個接觸漫畫的機會,很多30、40歲的人在養育小孩時,會把看漫畫這個習慣傳遞下去,年輕世代收到的資訊,一定會越來越多,漫畫儘管還有一定魅力,但跟其他娛樂比,不一定這麼強,不過若是跟爸媽一起看下來的,就會有情感連結,會強過其他誘因。

租書店大崩盤!「紙本出版」扮演什麼角色?

開拓動漫展執行長蘇微希認為,紙本出版本身,需要的規模經濟就比較大,上機印刷,5本、10本跟1000本是一樣的價錢,所以傳統的閱讀方式,要一定閱讀人口才能支撐,與其說是紙本閱讀習慣改變,不如說是整個人類社會改變,使得讀者不可控。

蘇微希表示,以前印刷有門檻,一般人不容易進入市場,解嚴前沒出版牌,甚至出書都不行,握有媒體權的人,比較可以操作給讀者看什麼,也好預期反應,出資者因此比較敢投資,像武俠、言情小說,讀者會有什麼反應,大出版社都可以去嘗試,中小型或跟風的出版社,跟著走就行 。

蘇微希認為,紙本出版代表的,是比較傳統的價值觀跟資訊傳遞方式,台灣紙本的頂峰是在2000年,二戰後50、60年來,這個模式都沒改變,但對年輕世代來說,滑手機就是習慣的閱讀方式,真正問題其實在書店,書店因為營銷成本高,所以消失得很快,租書店是因為量體小,90%只要靠庫存就能運轉,新書可以只進最熱門的就好,所以消失的比較慢。

20190828-漫畫。(取自Tzuhsun Hsu@flickr/CC BY-SA 2.0)
蘇微希認為,紙本出版代表的,是比較傳統的價值觀跟資訊傳遞方式。示意圖。(資料照,取自Tzuhsun Hsu@flickr/CC BY-SA 2.0)

蘇微希回顧,90年代台灣剛開始拿到日本漫畫版權時,當時台灣還有幾百家漫畫專賣店,出版社是很討厭租書店的,但在2000年後,紙本出版崩毀,租書店大崩盤,因為等到實體書店消失後,最後反而給租書店的3000、4000本銷量,變成維繫出版社底量的保證。

蘇微希並提到,出版社跟日方拿版權時,其實常是拿所謂的「套裝組合」,除了當紅的熱門作品外,還要一起買不賣的冷門作,對出版社而言,以前印3000本給租書店,就能跟日方交代,租書店崩毀的話,最大影響,其實是這些書的發行、印刷成本,被逼得直接赤字。

「盜版」反而不是衝擊?出版社這樣看⋯

青文出版社總經理黃詠雪則說明,台灣的通路結構,分為租盤跟賣盤,租盤就是租書店,賣盤是書店通路,有些出版社是先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去賣給盤商,盤商再對應不同的書店,有些出版社,會租盤給一個經銷商,賣盤再交給另一個經銷商。

黃詠雪以此指出,目前盤商也有蠻多倒閉的,業內許多人分析,問題不是盜版,而是網路,盜版一直以來就有,影響其實覺得不大,較大的影響是智慧型手機崛起,以前消費者上網困難,現在手機拿了就可以看,也已經有很多租書網站,想看一定品質、翻譯正確的漫畫,都可以直接上網,便利性比租書店高太多。

挽救兒童手機成癮,法國新法規定,幼兒園到國中學生全面禁止在校使用手機。(JESHOOTScom@pixabay)
黃詠雪指出,業內許多人分析,問題不是盜版,而是網路,較大的影響是智慧型手機崛起。示意圖。(資料照,取自JESHOOTScom@pixabay/CC0)

黃詠雪談到,近3年來講,紙本出版逐漸有回溫,其實租書店對出版社來講,不見得是好事,反倒租書網站,每次讀者租借,出版社都會有分潤,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出版社,不會跟租書店往來,比較喜歡找租書網站,而當消費者有方便的網站可以租書,但又不能滿足想要擁有的需求時,就會想來買紙本書。

對於盜版網站,黃詠雪則指出,對出版社短期可能是衝擊,但長期來講不是,等於是在幫你打廣告,而像業內想引進新書時,也會去看盜版網站,如果有被翻譯漢化,代表有一定人數想看,但若連盜版都沒有,代表知道的讀者可能比較少,會以此進行評估。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再生能源
02

漫畫出版生死戰》台灣本土漫畫欠曝光度 業界人士寄望「跨界合作」開活路

文化部近年力推台漫創作,除拋出破億輔導金,扶植漫畫家、創作團隊的第一哩路外,位於台北後火車站的漫畫基地,也在今年正式成立。圖為漫畫基地2、3樓展出各類作品。(資料照,吳尚軒攝)

文化部近年力推台漫創作,除拋出破億輔導金,扶植漫畫家、創作團隊的第一哩路外,位於台北後火車站的漫畫基地,也在今年正式成立。圖為漫畫基地2、3樓展出各類作品。(資料照,吳尚軒攝)

文化部近年力推台漫創作,除拋出破億輔導金,扶植漫畫家、創作團隊的第一哩路外,位於台北後火車站的漫畫基地,也在今年正式成立,除了展售、工作室空間外,更積極舉辦媒合會議與相關講座,幾年來在政府、民間努力下,本土漫畫能量蓄勢待發,更有《用九柑仔店》、《北城百畫帖》等改編影視的案例。

但畢竟資訊爆炸的年代,動手點兩下手機,就有各種炫麗奪目的電影與Youtube頻道,而單純回到漫畫領域,日本漫畫仍舊是最大對手,合法、非法網站琳瑯滿目,總能在日方出刊當晚,就上傳翻譯好的「熟肉」,加上動畫拉抬,台灣漫畫在夾縫中要爭奪讀者目光,處境仍然艱困。

實體通路方面,書店內儘管逐有露出,但台漫相較日漫,價格普遍較高,定價多落在200元上下,也成為不少「新手」接觸的門檻,加上可以便宜取得漫畫的租書店內,也鮮少提供台灣漫畫,台漫儘管前端製作獲得大量挹注,但在產出後的通路與露出,仍欠臨門一腳 。

20190124-台灣漫畫基地24日正式開幕,圖為漫畫角色諸葛四郎穿越時空,與文化部長鄭麗君部長互動。(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近年力推台漫創作,儘管前端製作獲得大量挹注,但在產出後的通路與露出,仍欠臨門一腳 。(資料照,文化部提供)

做「台漫」大不易!台灣漫畫有哪些困境?

「其實從國外進漫畫,會比較方便、便宜,又有市場。」蓋亞文化總編輯李亞倫便從定價指出,國外漫畫一定比較便宜,從日本拿版權,版稅只要8%,成本就是定價*發行本數*8%,一般普普通通都是3000本,但台灣漫畫的成本,還要付作者稿費,從企劃到分鏡、完稿、稿費、版稅等,每一階段都要自己來。

李亞倫說明,國外這些事都已經弄好了,進來台灣只要翻譯就好,但做台漫要從頭開始,就連封面也要另外從頭設計,以一本180頁的台漫印2500本來說,成本就要50到60萬。

李亞倫無奈指出,他們也會供貨給租書店,只是常被拒絕,因為台灣漫畫大多是單集,不像日本漫畫常是整套系列作,讀者比較喜歡系列,商業作品都要有一定數量,才能讓讀者一直追下去。

李亞倫認為,目前紙本市場全部都在萎縮,儘管電子書銷售開始有成長,還是青黃不接,不像美日,電子書加上紙本的銷量,會超越單純紙本,目前台灣,就連漫博、國際書展等展會的銷售,也開始萎縮,這2年因為掉到谷底才開始持平,展會銷售部分,跟2012到2015前後的高峰相較,差了3、4成。

20190828-SMG0035-實體與數位出版年度銷售額統計.jpg
 

台漫怎麼突破?有通路「讓人看到」是關鍵!

「讓比較多人可用較低成本閱讀台漫,又不至於造成廠商負擔,就是能不能突破的關鍵。」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則指出,教育部年底將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當圖書館的書籍出借後,政府便會付補償金額給出版社,他認為這是可以期待的。

劉定綱指出,儘管金額不多,但漫畫比很多東西好出借,如果公共圖書館可以有系統購買台漫出借,就會有不小的金額,金額不全是重點,重點是有通路讓人看到,但當然也要先看試辦狀況如何,才能實際評估。

20190124-台灣漫畫基地24日正式開幕,目前舉辦台漫六十展覽,圖為漫畫基地2、3樓展出各類作品。(吳尚軒攝)
「讓比較多人可用較低成本閱讀台漫,又不至於造成廠商負擔,就是能不能突破的關鍵。」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說。圖為漫畫基地台漫六十展覽。(資料照,吳尚軒攝)

來到雲端世界,撇除盜版網站,合法網路漫畫平台如今也不在少數,來自韓國的Webtoon、 Comico等網站鎖定手機族,以全彩的長條漫畫為主,頗受台灣少男少女喜愛,在韓系作品外,也不乏如《黑盒子》、《貓劍客》等本土人氣作品,此外各大電子書平台,也開始販售漫畫,台灣角川更有以漫畫、輕小說為主的「Book Walker」電子書平台

蓋亞文化今年8月起,推出線上平台「原漫基地」,正式加入網路漫畫戰場,對此李亞倫也指出,現在免費平台太多,所以不會走收費制,收入要寄望之後出版實體漫畫,主要目標還是培養作者、打開知名度。

李亞倫表示,現在漫畫雜誌在台灣已經快要絕跡,但日本漫畫一開始,都要在月刊、周刊上連載,才能讓讀者認識,所以比起做雜誌,乾脆做平台更好,且作者若沒有地方連載,就沒有固定稿費收入,也容易跟觀眾脫節、跟不上商業模式,上了平台後,讀者會給壓力,且當有夠多作者在同一個平台連載後,也會產生凝聚力。

台灣不缺平台,但作品為何沒人買?

「其實不缺平台,只是沒人去買。」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則直言,現在漫畫其實都不缺平台,甚至對很多圖文作家來說,臉書、Pixiv都是平台,能見度不高是真的,但要說沒有露出平台,倒也未必。

但為何沒人想看或者買?蘇微希從創作端指出,這關係到作者認為自己的東西,是作品還是商品?像電影有分得獎的藝術片,跟賣座的商業片,受眾完全不同,很多人都還沒去釐清自己的定位。

蘇微希談到,大多數作者都在畫作品,這沒有好或不好,像藝術電影跟商業片都有自己的空間,但台漫量體還不夠大,現在很多作者認真經營作品,也有一群讀者喜愛,但對於更廣泛的大眾,台灣有沒有作者,可以做「爽」、純粹滿足娛樂的東西?

從商品角度來說,蘇微希認為,現在讀者胃口都被養到很刁,沒有80分以上的東西,是不會買單的,產出者必須要借助團隊,但要思考的就是,創作者做好團隊合作的準備了嗎?

(圖/擷取自開拓動漫祭FancyFrontier粉絲專頁)
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則直言,現在漫畫其實都不缺平台,只是沒人去買。示意圖。(資料照,取自開拓動漫祭FancyFrontier粉絲專頁)

蘇微希進一步解釋,團隊合作不是漫畫家最大,不能非理性堅持一些東西,她也透露,過去看過很多跨界的影視、電玩廠商合作,最後都是遇到漫畫家對原作的堅持,而要收回授權,對漫畫家來講,確實保住了創作尊嚴,但對投資者則損失慘痛,她就聽過很多影視圈人,因為吃過虧,而不敢碰漫畫改編。

蘇微希呼籲,要跨界合作的話,作者心態就很重要,台灣新生代創作者如果沒準備好,以現在情況就會跨不出去,而產出速度也是重點,雕花地畫可能會跟不上,此外還有能不能隨市場調整?很多工作室是接案模式,直接一本、一本地產出,但連載就可以隨時反映讀者意見。

漫畫菜鳥如何找到成功之路?她說「同人展」裡有答案!

「未來的漫畫或IP,就是圈粉的過程。」蘇微希指出,過去的重點是教人怎麼畫漫畫,但現在要自學漫畫已經不難,如果身為一個小菜鳥角度,缺的是眼前有沒有一條成功之路?而她認為,這可能可以在同人展場裡找到。

「現在很多同人作家自帶粉絲,在網路平台跟同人展場裡,可以圈2000個粉絲、3個月可以賣2000本的人,已經有了。」蘇微希說明,網路時代創作者可以各自圈粉,不用靠出版社,圈到一定規模的粉絲後,只要有意走大眾市場,就有機會有跨界合作,2000本已經是很多出版社的印刷底量,如果有人能自己賣2000本,投資人也會較有意願進來。

蘇微希認為,當然這有難度,但並非辦不到,目前的瓶頸,是漫畫跨界改編賣錢的案例,還沒真正出現,但已經有趨勢出來,如《北城百畫帖》改編電影、《用九柑仔店》改編電視劇等,新生代的作者也開始有合作案,文化部在動漫基地一直辦媒合會,雖然大家不見得準備好,但是一個機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