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印尼
印尼你去過嗎?這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有著多彩多姿的秘密!
01

印尼世界遺產之美》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千年水稻灌溉系統 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作為印尼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度假勝地,撐起該國觀光收益的脊梁,每年為國庫進帳至少194億美元,不過很少旅客知道,峇里島除了有濃厚印度教色彩、海邊度假天堂之外,其文化景觀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絕對值得旅客前往體驗。

峇里島自9世紀流傳至今的「蘇巴克」(subak)稻田水利系統,包括占地近2萬公頃的5處水稻梯田與寺廟,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帕克利桑河(Pakerisan River)流域內的烏布(Ubud)「德哥拉朗村」(Tegalalang village)是其中交通較容易到達的梯田,附近的皇家廟宇「塔曼阿尤寺」(Pura Taman Ayun)是當地最大的水神廟,為居民的信仰中心。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的蘇巴克灌溉系統是當地農夫千年來賴以維生的重要水利設施。(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的蘇巴克灌溉系統是當地農夫千年來賴以維生的重要水利設施。(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在旅遊旺季每天有約3000名遊客參觀。(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在旅遊旺季每天有約3000名遊客參觀。(蔡娪嫣攝)

德哥拉朗高地錯落、層次分明的梯田,在旅遊旺季每天能吸引3000名遊客造訪,不少腦筋動得快的農家或商人在田內設置「網美打卡」景點,或邀請遊客付費坐上高空鞦韆,帶他們俯瞰寬闊的藍天與綠野。此外山間小路也建滿整排的景觀咖啡館與餐廳,入內就能一睹壯麗的田園風采。當地導遊Sada指出,這裡的稻作一年三獲,10月前來的話,稻作已經長高,能看見如同油畫般的濃綠美景。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有整排依山而建的咖啡館、餐廳。(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有整排依山而建的咖啡館、餐廳。(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著名的網美打卡地點,有情侶付費拍照放閃。(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著名的網美打卡地點,有情侶付費拍照放閃。(蔡娪嫣攝)

峇里島農業文明的核心──蘇巴克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蘇巴克」是一套融合峇里島宗教與農業文明的生態灌溉系統,引導河水從山頂積聚,經過各地廟宇,自然往下流到綿延的丘陵與平地裡,滋潤5處梯田景觀、逾1萬9500公頃的土地,在沒有任何農藥與殺蟲劑的使用下,產出當地主食──米飯。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蘇巴克」包含保護水土的森林、水稻梯田景觀、連接稻田的運河、暗道、堤堰,以及各式規模的廟宇。這是一種永續性的水利系統,村落組織與廟宇懷抱著尊重天地與自然的精神,平等地分配用水,使當地農業社會的關係更為緊密。最初,「蘇巴克」指的就是水利系統中處於最顯眼位置的廟宇。祭司定期主持祭祀、祈雨儀式與藝術表演,祈禱風調雨順與豐收,因此收穫的稻米被視為神賜予的禮物。

「蘇巴克」對峇里島人來說,不僅是支撐農業文明的根本,也是他們「天地人三界和諧」(Tri Hita Karana,印尼語意為「幸福三要素」)共存的哲學展現。通過這種信仰,他們認為人類與土地、諸神三者之間,存在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峇里島「德哥拉朗梯田」具有層次分明的田野景色。(蔡娪嫣攝)

印尼其他世界文化遺產包含:9世紀佛塔「婆羅浮屠」(Borobudur)、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廟宇「普蘭巴南」(Prambanan)、保護世上最大蜥蜴「科莫多龍」的「科莫多國家公園」(Komodo National Park)、擁有世上最大低地雨林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爪哇猿人的故鄉「桑義蘭早期人類遺址」(Sangiran Early Man Site)、「洛倫茨國家公園」(Lorentz National Park)、蘇門答臘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


地址:Jl. Raya Tegallalang, Tegallalang, Kec. Tegallalang, Kabupaten Gianyar, Bali 80561印尼

開放時間:08:00-18:00

費用:入場每人印尼盾1萬元(新台幣22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2

強震毀掉全島建築,一年之內就重生的度假天堂:印尼吉利群島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渡船口。(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渡船口。(蔡娪嫣攝)

經歷痛苦又漫長的災後重建過程,印尼知名觀光島嶼龍目島、吉利群島再次恢復生機盎然的模樣。8月中旬訪問吉利德拉望安島島嶼時,地震後整排倒塌的商家已經完全重建、開張,外國旅客熙熙攘攘,自在地騎著自行車漫遊小島。很難想像就在1年前,這裡曾經有如廢墟,無數絕望的民眾為倒塌的家園哭泣,替死去的親友悲痛。

2018年8月5日,芮氏規模7.0強震襲擊印尼龍目島(Lombok),在其附近的峇里島(Bali)、吉利群島(Gili Islands)也感受得到地牛撼動,釀約500人喪命、約1500人輕重傷、逾16萬人流離失所。「地震來的很快,一瞬間天搖地動,我家的房子立刻垮了下來。」在龍目島擔任中文導遊的瑪麗向《風傳媒》表示,她與家人驚慌失措地逃出家門後,房子正中央的梁柱就塌陷了,那一個晚上,島上所有無家可歸的人聚集在一塊,直接在馬路上餐風露宿。

印尼龍目島北部在5日強震中受災嚴重,一名居民望著倒塌的家園(AP)
印尼龍目島在2018年8月5日強震中受災嚴重,一名居民望著倒塌的家園(AP)

雪上加霜的是,去年8月9日又有高達芮氏規模6.2的餘震發生,導致建築再次倒塌。瑪麗說,吉利群島也受到重創,「島上的房子都倒了,外國旅客爭先恐後地從港口渡船離去」。後來整整2至3個月內,在夏秋之際的旅遊旺季,這座仰賴觀光維生的島嶼沒有任何遊客到來,酒店、渡假村、餐廳、飾品小店與數不盡的員工,迎來了難捱的觀光寒冬。

印尼觀光局亞太區域行銷部門官員薩瑞塔(Sarita Annisa Ma’ruf)告訴《風傳媒》,龍目島與吉利群島每年吸引約150萬人次到訪,去年受到強震影響,遊客人數縮減至120萬人,2018年9至12月期間,遊客數量比2017年同時期減少了66%。在地震之前,龍目島國際機場(Lombok Praya International Airport)每個月迎來1萬名外國旅客,但是地震後的旅客數量降至每個月3000人。

印尼吉利群島商店街已經重建、開張。(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商店街已經重建、開張。(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禁止汽機車進入,馬車是探索德拉望安島的重要交通工具。(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禁止汽機車進入,馬車是探索德拉望安島的重要交通工具。(蔡娪嫣攝)

原始自然的度假天堂

印尼吉利群島清澈蔚藍的海水。(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清澈蔚藍的海水。(蔡娪嫣攝)
 
 
 
 
 
 
 
 
 
 
 
 
 
 
 

BASK Gili Meno(@baskgilimeno)分享的貼文 張貼

與遊客人潮擁擠的峇里島不同,龍目島與周邊的吉利群島大部份區域保留未經開發的原始模樣,擁有世外桃源般的樹林、純淨沙灘,還有更加清澈蔚藍的海水,也難怪崇尚自然人文風情的西方遊客多半選擇到這裡曬日光浴,從事衝浪、潛水等水上活動。

吉利群島分別為德拉望安島(Gili Trawangan)、美偎島(Gili Meno)、艾爾島(Gili Air),完全禁止汽機車進入。從龍目島到吉利群島需搭乘快艇大約15至20分鐘,遊客來這裡多半選擇「跳島」浮潛或潛水,在3座島嶼之間17處知名潛水點暢游。

艾爾島附近海域的「Air Wall」可以親眼見到五顏六色的珍稀海馬、美麗珊瑚。美偎島海底有48座真人尺寸的神祕雕像「Nest」,它們圍成一圈,象徵生命生生不息,當局希望這些雕像能發展成人工珊瑚礁,在吸引觀光客的同時,又為愛護海洋盡一份力。面積最大的德拉望安島則是知名「海龜天堂」,有玳瑁、綠蠵龜等多種海底生物,甚至還能見到礁鯊,上岸後多處海灘的「天堂鞦韆」也是絕美打卡地點。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天堂鞦韆」。(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天堂鞦韆」。(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天堂鞦韆」。(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的「天堂鞦韆」。(蔡娪嫣攝)

吉利群島一些角落仍可見到度假村施工、重建,不過旅客漸漸回流,並在這裡度過美好的假期。27歲、來自東歐羅馬尼亞的遊客克莉絲蒂娜(Christina)告訴《風傳媒》:「來這裡之前知道發生過死傷非常慘重的地震,但我有朋友在這裡工作,他們跟我說不必害怕,這裡依舊是很棒的日光浴場。所以我就來這裡了,很好地放鬆玩樂。」

詢問是否知道龍目島與吉利群島曾發生過地震,葡萄牙背包客情侶29歲的蘇札那(Suzana)與30歲的努諾(Nuno)表示,「我們旅居世界各國已經有半年,去任何國家之前,從不會去思考天災的問題,因為如果什麼都怕,也就什麼地方都去不了。我們下一個國家是汶萊,只知道那裡有很多石油。」

印尼吉利群島禁止汽機車進入,德拉望安島上騎自行車漫遊的外國旅客。(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禁止汽機車進入,德拉望安島上騎自行車漫遊的外國旅客。(蔡娪嫣攝)

峇里島觀光產業曾面臨過其他重大危機,像是2002年發生在庫塔( Kuta)地區的炸彈恐怖攻擊。而龍目島發生地震的時候,恰好是該島推廣觀光產業的關鍵時期,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列出十大觀光重點區域,要讓這些景點成為下一個峇里島,其中就包含龍目島。印尼當局估計,去年重創龍目島與吉利群島的兩場地震,共造成逾2兆印尼盾的損失。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外國旅客愜意地慢跑。(蔡娪嫣攝)
印尼吉利群島德拉望安島,外國旅客愜意地慢跑。(蔡娪嫣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3

「綁架新娘!」走入印尼700年歷史村落,「薩薩克」原住民「以不變應世界萬變」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村內的百歲人瑞阿嬤。(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村內的百歲人瑞阿嬤。(蔡娪嫣攝)

印尼小巽他群島中的龍目島(Lombok),印尼語意謂「辣椒」,位於峇里島以東30公里,兩海島隔著峇里海相望,但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與命運。相較於已是國際知名度假勝地的峇里島,龍目島則像是隱世秘境,有鬱鬱蔥蔥的原始樹林與淨白沙灘、湛藍海洋,還有700年來守護文化火苗的薩薩克人村落「薩德村」。

龍目島原住民族薩薩克人(Sasak)約有400多萬人,占該島人口的85%。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700多人的大家族在這裡傳承了15代,極力抵抗現代化衝擊,保持家族內通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編織技藝、搶婚等傳統。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蔡娪嫣攝)

牛糞擦拭屋內……別擔心!絕無異味

薩薩克女性從小必須學習傳統編織技藝,族人篤信,不會編織的女人無法成家。染色與織造的過程耗時費工,須至少1個月辛勤勞動,才能完成一件華麗的布裳。男性的工作則是下田種稻,族人收割之後,會將稻穗收集於村落共有的米倉(lumbung)內,高腳屋的四周塗上老鼠藥以保護糧食。

聚落共有150間傳統房屋,薩薩克人的建築講究經濟實惠,以竹木編織圍牆、茅草為屋頂,黏土與米糠砌成內部裝潢,每個月會特別拿乾燥的牛糞仔細擦拭房屋的每個角落,用於驅蚊、保持屋內乾爽,很神奇的是,屋子內並沒沒有異味。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建築以黏土與米糠砌成內部裝潢。(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建築以黏土與米糠砌成內部裝潢。(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建築以竹木編織圍牆、茅草為屋頂。(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建築以竹木編織圍牆、茅草為屋頂。(蔡娪嫣攝)

相信宿命……女性願被喜歡的男子綁去

不過這裡至今仍有「搶婚」的習俗,16歲以上的適婚男性若要娶親,必須「綁架」心儀的女孩回家,也因此每一個家庭通常會讓未婚閨女住在房屋最深處,父親與兒子睡在客廳,以保護家中女性不會被趁機擄走。

當地導遊指出,「薩薩克女人相信,自己一定會被喜歡的人綁去」,「搶婚」通常也被視為「私奔」,兩名已經結識多時的男女若決定相守終生,男方會與女方約定要在何時將她悄悄帶走,等到一切安定之後,才會通知女方父母,舉辦歡樂的結婚慶典。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蔡娪嫣攝)

越多的血,越多的雨

龍目島原住民起初主要為泛靈信仰,13世紀時「薩薩克王國」服從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帝國」(1294至1478年),爪哇人的印度文化傳統於此時傳入,包含種姓制度、印度教、佛教等。16世紀晚期,伊斯蘭教傳入,三者融合成一種名為「維克土‧土魯」(Wektu Telu,意為「三次」)的宗教流派,這裡的穆斯林每天僅做3次禮拜。

「薩德村」保存800年前薩薩克王國的印度教祈雨傳統儀式,每當久旱季節到來,族人會推派兩名男子進行「Peresean」戰鬥,持竹籐、水牛皮製成的盾牌相互攻擊,直到有一人濺血。族人相信「每當越多的血湧出,就會有越多的雨水滋潤大地」。

觀光與傳統並存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這裡的婦女從小就要學會編織。(蔡娪嫣攝)
龍目島東部的「薩德村」(Sade village)是現今保留文化最完整的薩薩克人部落之一,這裡的婦女從小就要學會編織。(蔡娪嫣攝)

村外繁忙的柏油路上,觀光巴士來來去去,將充滿好奇心的外地人送進來,他們能走進任何一間房屋內參觀。村落內最受矚目的薩薩克女性是一位年屆百歲的人瑞,她的家庭只剩下她一個人,因此她獨居在全村最小的房屋(只有一層樓),不過她仍舊日夜織造維生,駝背坐在廊前,專注地、緩緩地移動布滿皺紋的手,有遊客前來的時候,她會抬頭望向他們,試圖賣出手上的民俗風工藝品。

自70年代開放觀光,薩德村民一開始拒絕接待外國遊客,因為西方面孔的人士湧入會勾起他們當年被荷蘭統治殖民的記憶,然而現在他們已經逐漸習慣向遊客展示文化技藝,也有青年主動學習英文來擔任導覽,居民認可觀光是額外收入來源,能協助保存村落傳統。

地址:Rembitan, Pujut, Rembitan, Pujut, Kabupaten Lombok Tengah, Nusa Tenggara Bar. 83573, Indonesia

費用:入場每人印尼盾5萬元(新台幣110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