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是中國近期最火紅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編電影,2018年7月上映首月的票房已突破3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33億),為目前中國電影票房史上前五名。故事講述一名面臨離婚官司、急需用錢的印度神油店老闆,在因緣際會下替病患從印度走私代購一種用於治療血癌的「格列寧」學名藥,由於價格比瑞士原廠藥便宜許多,救了許多依賴吃藥活命而傾家蕩產的病友,但最後自己卻因此身陷牢獄。
撇開影片本身賺人熱淚的劇情不談,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印度可以生產出和原廠專利藥有相同療效,但價格卻相對低廉的學名藥(非專利藥)呢?首先要了解,所謂的專利藥,又稱原廠藥(Branded Drugs),是由藥廠自行研發的藥物,享有專利期的保護。在此期間,其他藥廠不能生產和仿製。但是等到獨享的專利期結束後,就要公開配方,讓其他藥廠可據此製造,此謂學名藥(Generic Drugs),亦即非專利藥。
由於學名藥可以免去數十年的龐大研發成本,但卻能提供近似原廠藥的效力、安全性和品質,因此價格僅有原廠藥的20%到40%,有些藥品甚至只要10%,帶動學名藥市場的蓬勃發展。而印度政府從1970年代開始就支持學名藥的產業,加上印度勞工成本相對低廉、卻擁有優質的英語能力和製藥技術,為印度的學名藥產業打下深厚的根基。
6成銷往已開發國家
根據印度商標權基金會(IBEF)統計,印度從2012年到2016年的藥品出口總額,由101億美元增長到16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3%。目前印度的製藥廠約超過1萬家,其中有3000家為學名藥的製造廠。印度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學名藥供應商,占全球出口量約2成,每年出口約6成以上的學名藥到美、歐、日等國家,更因此被冠上「世界藥廠」的封號。
除了美國,印度也是擁有最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證藥廠的國家,共有550家、2633款藥品通過FDA的認證。而這些經過FDA認可、由印度生產的藥品,製造成本卻比在美國生產要低65%,也比歐洲低50%,印度製藥業的競爭優勢可見一斑。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echSci Research的統計,印度藥品的市場規模正快速增長,從2011年的210億美元,到2017年成長為296億美元,預計2011年到2020年印度藥品市場將保持11.3%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又將有一大批專利藥將陸續到期,意味著印度藥廠又可大展身手,預料印度在全球學名藥的市占率將可由目前的20%擴大到25%,整體印度的製藥業營業額也可望突破5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