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祖觀點:重新檢討身分證的主體與功能

2020-08-10 06:50

? 人氣

清大電機系教授呂忠津(右)、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左)出席台教會召開「反對數位身份證倉促上路」記者會。(顏麟宇攝)

清大電機系教授呂忠津(右)、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左)出席台教會召開「反對數位身份證倉促上路」記者會。(顏麟宇攝)

針對內政部推動國民身分證強制換發為數位國民身分證的政策,民間司改會等社會團體已經宣布,將提起集體行政訴訟,捍衛人民應有的資訊自主及隱私權,禁止內政部強制舊式身分證失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前一次因為身分證而引起憲法爭議是在15年前。2005年內政部原定7月1日全民(14歲以下除外)按捺指紋換發身分證;主張戸籍法相關規定違憲,出面聲請釋憲的是立法院民進黨黨團。領銜者是賴清德委員,全程大力參與其事的是蔡英文立委,對手是內政部,當時的部長是蘇嘉全部長。

大法官為此做成兩則憲法解釋。先是做成暫時處分(釋599),戶籍法關於按捺指紋始得請領或換發國民身分證的規定,立即暫停適用;繼則做成憲法解釋(釋603),宣告戶籍法相關規定違憲,因為該法沒有規定強制按捺並錄存指紋作為核發身分證的條件,「其目的為何」,侵害資訊隱私權,即日不再適用。實質上阻止了政府強制建立全體國民指紋資料庫的計劃。

事隔15年,場景變換。內政部現在推出的是數位國民身分證,要求全民領取換發身分證,由全民輸入資料,進入全體國民的身分資料庫。問題又來了,這事合憲嗎?當年提出指紋釋憲案的要角們,今天還會一本初衷地加以反對嗎?

大法官當年提出的基本問題,仍然是個關鍵。要求換發數位身分證而建立全民數位身分資料庫的目的是什麼呢?

身分證,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證明身分的。誰是身分證的主人呢?是人民,還是政府呢?身為國民,是權利,不是義務;是主人,不是服役者。身分證是提供國民在需要的時候用來證明身分之用的;領取身分證是權利,不是義務。一個人沒有隨時需要證明自己身分的國民義務,但有要求政府提供正式身分證明以供需要時證明身分的權利。

一個人可以有各種證明自己身分的方式,沒有只能使用一種方式證明自己是國民的義務。有了國民身分證是方便國民證明自己,是國民的權利,不是國民的義務。

戶籍法規定「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辨識二字是從政府的本位立場說話,如果為了政府辨識的便利而強制國民隨身攜帶身分證,那就是反客為主了。為了方便政府識別國民之用,領取身分證不但成了國民義務,而且還是政府說換領就必須換領,想建個國民數據身分資料庫的時候,國民就必須配合,如不肯換,舊證就失效;想要投票,就必須進入國民數據身分資料庫的系統之中才成!是義務,就沒有選擇的權利!

身分證的功能,是證明還是辨識?聽來差不多,差別可大了!

如果國民沒有選擇的權利,國民的主人身分,會不會也太廉價了些?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研所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