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國電影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2024-03-16 05:30

? 人氣

在50年代白色恐怖高壓時期創刊的《文星》雜誌亦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思想與文化的深遠影響。該雜誌標榜「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不斷引介存在主義等西方先進思想及歐美現代文學作品至台灣,對60年代的台灣文學發展及國人對西方現代思想的了解,頗有貢獻。此期間所呈現的台灣文化現象是文星雜誌等文化刊物對自由主義、全盤西化所展開的全面性文化論辯,李敖是當時的代表性人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台灣逐漸西化的這段時期,知識分子除面臨與五四運動同樣的文化論辯與社會改革問題,不斷檢視中西文化融合的現代化問題外,也開始透過《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等政論性刊物,省思台灣內部的社會與政治問題。 

此外,受到美國等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大陸知識分子,亦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在台灣大力宣揚自由主義,尤其是殷海光更是大力推動民主、自由與人權,對國民黨的「反共大陸」政策強烈批判,而不見容於當局,60年代被逐出台大校園,是台灣自由民主的啟蒙導師。雷震更創辦《自由中國》雜誌,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與法統理論,主張多黨民主化政治,而入獄十年,是台灣民主政治的重要推動者。

 二、和平低盪─談判代替對抗時期(1970至1989年)

此時期是以越戰快結束、尼克森喊出《談判代替對抗》開始,至柏林圍牆倒塌、蘇聯崩解,東西方冷戰結構解體為止。此期間由於美國受越戰的影響以及法國波爛壯闊的「六八運動」撞擊,美國社會反戰聲浪高漲、嬉皮充斥、大學校園學潮不斷。在西方文明面臨嚴重挑戰的環境下,此時期的好萊塢電影雖然仍以娛樂性影片為主,但亦有不少自我省思、批判美國社會與國家主義的作品如《越戰獵鹿人》、《計程車司機》、《午夜牛郎》、《畢業生》、《現代啟示錄》、《七月四日美國誕生》、《小巨人》等舉世震驚的好電影。 

這些「抗議」與「反社會」電影主題鮮明、意象強烈,惟所塑造的「英雄」如勞勃狄尼洛、達斯汀赫夫曼等卻是苟延殘存於社會的邊緣人,充滿無力感,但卻對現代工商業社會傳達了更強烈的不滿與無奈。 

如上所述,70、80年代是美國及全球變動最大的時期,80年代後期不僅東西冷戰結構、蘇聯共產集團逐漸崩解,全球各地社會、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社會中心價值亦瀕臨瓦解,普普主義、達達主義、身體藝術等後現代的前衛藝術開始席捲全球。 

同時,台灣也在70年代遭逢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重大外交挫折,以及震驚海內外的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70年代後期伴隨著我國的外交挫折,有識之士開始展開黨外運動,最後成立反對黨。黨外運動以及民進黨的成立,解凍了封閉已久、蓄勢待發的台灣社會力,各種社會、校園運動以及許多禁忌,如鍋爐蓋子掀開後往外面流竄的氣體一樣,到處奔放流竄,難以管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